中國近現代、當代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音樂期刊,種類很多。最早的中國音樂期刊,是李叔同於1906年在日本東京編印而寄至國內發行的《音樂小雜誌》。隨後,李叔同又於1913年在浙江兩級師範學校編印瞭含有音樂內容的綜合性文藝刊物《白陽》雜誌。上述這兩種刊物,均產生在中國近代新音樂的啟蒙階段,它們對於中國音樂期刊發展史具有開創性的意義。

  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隨著社會各界對美育的重視和提倡,音樂期刊也得到瞭相應的發展。這一時期期的音樂期刊,主要由北京、上海兩地的音樂社團和某些設有音樂系科的院校編印出版,刊物內容和印刷方式,較之前一時期已有明顯的提高和改進,其中影響最大的一份刊物是1920年3月由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創刊發行的《音樂雜志》,它對傳播音樂知識、開展音樂教育及推動社會音樂活動等方面,都起瞭重要作用。此外,1928年初,由國樂改進社創刊發行的《音樂雜志》,是這一時期較突出的以倡導改進國樂為宗旨的音樂期刊。這些期刊的印行,對其後中國音樂期刊的發展,產生瞭積極的影響。

  進入30年代以後,中國音樂期刊的內容、學術性及發行范圍等都有進一步的提高或擴大,具體表現在:①出版期刊的地區和單位,開始擴大到全國范圍。除北京、上海外,其他如廣東、浙江、江西、陜西及南京、漢口、重慶、桂林、延安等省市的音樂院校和社團,都紛紛辦起瞭各種類型的音樂期刊。據所見資料統計,1906~1949年,全國出版的各類音樂期刊共有148種。此外,這時還有一些報紙,也辟有定期或不定期的音樂副刊或專欄,尚未計算在內。②期刊內容的學術性和專題性,不斷得到加強。在這一時期,由音樂院校編輯發行的音樂期刊,如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的《樂藝》和《音樂雜志》以及私立廣州音樂院的《廣州音樂》等,都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側重於某一方面的音樂期刊,較為突出的如:1933年創刊的《音樂教育》和1940年創刊的《樂風》,以研討音樂教育問題為中心;1937年創刊的《戰歌》,以發表和推廣抗戰歌曲為中心;1940年創刊的《新音樂》,則是一份倡導和推動國民黨統治區進步音樂運動的綜合性音樂刊物。以上所列,都屬於抗日戰爭前後在中國音樂生活中影響較大的音樂刊物。③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的音樂工作者,雖然處在敵後戰爭環境中,物質條件較差,但還是克服重重困難,出版瞭一些音樂期刊。如1940年9月,由延安陜甘寧邊區音樂界抗敵協會出版的《歌曲月刊》(後改為半月刊、旬刊);1942年4月,由延安邊區音協、邊區作曲者協會出版的《民族音樂》(月刊);以及解放戰爭時期,由呂驥、向隅等在東北解放區編輯出版的《人民音樂》(月刊)等。這些刊物雖然出刊期數不多,有的是以油印方式堅持出刊,但它們對當時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和解放區革命音樂工作的開展和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音樂事業的發展,音樂期刊從量到質都有很大提高。全國以及各省市的文化部門和音樂傢協會,基本上都創辦瞭定期的音樂刊物。一些基層文藝單位,如地、市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等,也都編印有包含音樂內容的定期或不定期的綜合性文藝期刊。據統計,建國以來,先後出版的音樂期刊約有400多種。這些刊物在內容和讀者對象上,均有所側重,其中,有的以音樂評論為主,如《人民音樂》等;有的以音樂理論研究和學術性為主,如《音樂研究》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音樂藝術》、《樂府新聲》、《音樂探索》等高等音樂學校的學報等;有的以刊載面向不同對象的歌曲為主,如《歌曲》、《解放軍歌曲》和《兒童歌曲》等;有的側重於普及性的音樂知識介紹和音樂動態報道,如《音樂愛好者》和《北京音樂報》等;此外,還有面向中小學音樂教育和地區性的群眾音樂活動的各種專題性音樂期刊。從整體來看,已初步形成瞭從中央到地方和從專業性到普及的音樂期刊出版佈局,在促進社會主義音樂事業的發展和滿足人民群眾音樂生活的要求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