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路德教會的讚美詩。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激起瞭宗教音樂的改革,在馬丁·路德的宣導下,教會歌曲改變瞭數世紀以來隻許唱詩班唱歌,不許會眾唱歌的慣例,恢復瞭會眾同唱讚美詩的制度,經過改革的新教讚美詩稱為眾讚歌。眾讚歌的歌詞不再用拉丁文,而改用本民族的當代語言;歌詞亦由毫無韻味的經文和禱詞,而改為有韻律的詩歌。在音樂方面,也把繁瑣的複調體一變而為純樸的和聲體,使歌詞和旋律都清晰可聞。路德在他的親密朋友、音樂傢J.瓦爾特的協作下,編制瞭一整套眾讚歌的詞和曲。瓦瓦爾特所作的38首眾贊歌,曲調大多沿用舊教贊美詩、宗教民歌或世俗民歌的曲調,配以流暢平順的四部和聲,也有一些是新的創作。

  1524年,瓦爾特所編包含38首復調眾贊歌的《贊美詩小書》,是根據眾贊歌進行創作的第1本重要歌集。其中眾贊歌的旋律都按照經文歌的格式放在男高音聲部。1586年L.奧西安德所編的和聲體眾贊歌集中,第1次把眾贊歌的旋律放到高音部,以後就成為近世眾贊歌的固定格式。

  眾贊歌在巴羅克時期的音樂中占有重要位置。“眾贊歌前奏曲”、“眾贊歌幻想曲”、“眾贊歌變奏曲”、“眾贊歌賦格曲”都是以眾贊歌為主題的鍵盤器樂曲。在教堂康塔塔中,眾贊歌是位於套曲末尾的總結性合唱曲。1529年馬丁·路德根據《舊約·詩篇》第46篇創作的《上主是我堅固保障》成為宗教改革和農民戰爭中的一首戰歌,F.恩格斯稱之為“16世紀的《馬賽曲》和農民戰爭的《馬賽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