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地方曲種。1949年以前流行於湖北省武漢、孝感、黃岡等地區。原稱鼓書、打鼓京腔、說善書。1950年以後流行湖北全省,改名湖北大鼓。相傳湖北大鼓淵源於清咸豐年間由河南光州流入湖北的一種北方鼓詞。從藝人師承關係來看,可追溯到清道光末年。當時北方鼓書藝人丁海洲(藝名丁鐵板)由山東到武漢賣藝,傳授黃玉山等5個弟子,逐漸改以湖北語音說唱。鼓書藝人分為南路、北路兩個流派。南路以湖北語音說唱,以雲板代替鋼鐮擊節,將大鼓換為小鼓,影響較大。北路隻流行在毗鄰河南的大悟、、應山地區,仍以北方語音演唱,使用大鼓、鋼鐮擊節。湖北大鼓的唱腔以〔四平調〕為基本曲調。它是在本地區廣泛流行的〔喝喝腔〕、〔高蹺調〕、〔采蓮船調〕等民間曲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說唱化的曲調,在調式、板式、旋律、結構等方面都體現瞭鄂東北地區民間音樂的風格。曲調平穩樸實,既能敘事,又能抒情。可根據不同內容、情緒的需要,變化成為〔慢四平〕、〔快四平〕、〔四平悲腔〕、〔四平數板〕、〔四平快流水板〕、〔緊板急腔〕、〔詼諧腔〕等十幾個不同板式、不同情緒的唱腔。演唱者過去隻以鼓板擊節,沒有弦樂伴奏,1958年以後,在演唱短段新曲目的時候,開始以二胡、三弦等為樂器伴奏。但在演唱長篇、中篇書目時仍不用弦樂伴奏。湖北大鼓早期有一個演唱善書的階段,內容有《宣講大全》、《宣講集要》和二十四孝故事之類。後來發展為演唱歷史故事及公案、武俠一類書目,長篇有《封神》、《三國》、《水滸》、《七俠五義》、《響馬傳》等;中篇有《三請樊梨花》、《十二寡婦征西》、《楊門女將》等;短篇有《孟薑女》、《木蘭從軍》、《審財神》等,還有一些幽默風趣的小書帽。反映當代生活的短篇曲目有《迷路記》、《親生兒子鬧洞房》、《豐收場上》等100餘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