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昆曲演員,工花臉。河北高陽縣人。1996年11月4日逝於北京。11歲在河北獲鹿和豐昆弋班從劉桐德學武醜,17歲後師事北昆名淨邵老墨,改學花臉。先後在京東一帶搭德慶和、寶山和、元慶各班演出花臉、武醜戲,深受觀眾歡迎。1919年至北京參加榮慶社,先後與韓世昌、王益友、侯益隆、陶顯庭、郝振基、魏慶林等合作。時值五四運動興起,侯玉山等演出反映明末市民運動的《五人義》(侯飾顏佩韋),劇場內外擠滿觀眾,交口稱讚。1936年隨韓世昌等輾轉演出於河南、湖北、湖南、蘇州州、杭州、南京、上海、濟南、煙臺等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歸傢務農,常為八路軍修工事、送公糧,積極支援抗日戰爭;同時課徒授藝,為昆曲培養瞭一批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返北京,先後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藝工作團任教。1956年與韓世昌、白雲生等組成北方昆曲代表團參加在上海舉行的南北昆曲會演,以64歲高齡演出瞭《嫁妹》、《火判》、《激良》、《下書》、《通天犀》等劇。1957年北方昆曲劇院成立,任藝術委員會委員兼教師,並經常參加劇院的公演。現任北昆劇院顧問。(見彩圖)

侯玉山(北方昆曲《嫁妹》鐘馗)

  侯玉山的戲路寬,功夫硬,氣質淳樸,表演富於鄉土氣息。能演花臉、武生、武醜和老生戲60餘出,尤以演花臉戲著稱。《嫁妹》中鐘馗所唱〔中呂粉蝶兒〕套曲,是昆曲花臉行的重頭曲子,加以此戲身段繁重,載歌載舞,故昆曲界素有“凈怕《嫁妹》,旦怕《思凡》”之說,侯玉山演來卻舉重若輕,身段工架能於穩健嚴謹中透出風趣嫵媚,演唱則高亢、洪亮、雄渾,並有翻身上椅背的特技,把鐘馗的形象刻畫得生動傳神,一時有“活鐘馗”之譽。他演《五人義》中的顏佩韋,不襲俗套,不熱衷於渲染所謂市井小民的“流氣”,而是突出其性格的急公好義和強悍質樸。一套〔越調鬥鵪鶉〕唱得激越雄壯,塑造出一個市民的英雄形象。30年代,侯玉山已40多歲,演出此劇時仍能挎著3個人作一人多高的“倒空翻”,足見功力之深。王益友、侯益隆等都認為此劇應讓侯玉山獨步。此外,《火判》中扮炳靈公演唱的〔黃鐘醉花陰〕套曲,《通天犀》中扮許世英的椅子功等,都有獨到之處。侯玉山對河北的弋腔也非常熟悉,至今還能演唱《華容道》、《敬德釣魚》等弋腔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