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戲曲文物。明應王殿在山西洪洞縣境內,俗稱水神廟,始建於唐大曆十四年(779),金泰和間補修正殿,金末毀於戰火。元至元二十年(1283)重建,延祐六年(1319)再次重建。現存元雜劇壁畫在正殿內南壁東側,繪畢於泰定元年(1324)。壁畫寬311釐米,高411釐米,連同頂部題記總高524釐米。畫上橫額正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上款直書“堯都見愛”,下款直書“泰定元年四月日”。全畫色彩鮮明,保存基本完好。(見彩圖)

山西洪洞明應王殿元雜劇壁畫1324年

  畫面繪有演員和伴奏人員7男4女,共11人。前排左起第一人,身高173厘米,凈面無須,著藍色宮裝,長及地,胸前繡金龍三條,一腿露出靴尖,一腿半露紅邊長褲及黑靴,右手執一宮扇,左手撩衣;第2人,身高173 厘米,粗眉、絡腮胡,張口微露齒,頭戴黑色帽,著中長黃底紅藍大花衣,袒胸,著黃色圓口鞋,雙手作表演狀,當為凈色;第3人居全場中心,身高178厘米,面目清秀,頭戴展翅幞頭,雙手執笏,紅袍及地,僅露腳尖,鞋黑色,兩耳有耳環孔,手指纖細修長,顯系女扮,當為忠都秀所扮演的正末色;第4人,身高173厘米,戴有髯口,穿淡青滾邊藍底紅花大袍,著薄底黑靴,雙手拱捧胸前,眼神註視左下方,作恭順聆聽狀,腰間右側橫插一卷黃色物件,當為外色;第5人,身高171厘米,凈面無髯,身著黃色圓領緊袖宮裝,衣長及地,袖長過手,兩肩及胸腹繡有四隻白鶴圖案的花紋,左手執大刀,右手掩於袖內,此人與左起第一人當為劇中紅袍主角的侍從。後排左起第1人,從幔後露出頭部,右耳有明顯的耳環孔,手指修長;第2人,短胡滿腮,著白衣,戴紅色圓形寬邊蒙古帽,身旁置一大形皮鼓,右手掌著鼓架,左手擊鼓;第3人,著黃色蒙古裝,頭戴蒙古圓形寬邊帽,左手食指和小指朝上放開,其餘手指按著笛孔,作吹笛狀;第4人,身高165厘米,著藍色衲衣,腰系折裙,露出茶色薄底鞋,頭戴蒙古帽,濃眉滿須,似為凈角;第5人,身高145厘米,內著紅色衣服,緊袖,外罩黃色帔子及地,右腳著紅色鞋,露出腳尖,雙手捧一物執左胸前,似拍板,左耳有耳環孔,手指亦修長;第6人,身高149厘米,黑發,右鬢插一朵白色小花,著黃色內衣,外披淡青色帔子,緊袖,兩手執宮扇,眼神註視左下方,當為女侍。這11人組成的場面,是元雜劇正末、外、凈等腳色和鼓、笛、拍板等樂器伴奏者臨場演出時的寫照。這幅壁畫還反映瞭當時演劇所用的砌末(道具)是很講究的:有繡花的帷幕、幕上繪圖兩幅,右邊一圖繪蒼松為背景,畫一黑龍張牙舞爪,怒目而視;左邊一圖繪一壯士右手執劍,兩手張開作斬殺狀。舞臺上方除懸有表明演出戲班的橫額之外,還置有供給演員表演的朝笏、刀、扇之類的砌末,都經過美化加工,已非日常使用的實物。壁畫所繪舞臺,是以方磚鋪地面,與現存元代舞臺遺址的實況相符。

  據史載,元代的大都和山西平陽一帶,戲曲演出活動十分活躍,這幅壁畫對研究元代戲曲形式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