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及其後學的言論著作集。《漢書·藝文志》稱《商君》29篇,《諸葛武侯集》中始有《商君書》之名,又稱《商子》,現有26篇,其中第16篇存目無文,第21篇有錄無文,實存24篇。舊題商鞅撰。據後人考證,多為商鞅之後的人,“殆法傢者流,掇鞅餘論,以成是編”(《四庫全書總目》)。

  商鞅(?~西元前338),衛國人,曾輔助秦孝公(西元前361~前338在位)實行變法,取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李斯《諫逐客書》)的實效。他在思想上上屬前期法傢。《商君書》即闡發瞭他這一派的學說,以推行法治、註重農戰、極刑厚賞為中心主張,而以富國強兵為宗旨。語言風格冷峻廉悍、樸實無華,體現瞭法傢不事文飾、務求明白實用的特點。

商鞅銅方升銘文拓片

  從論說文的角度看,《商君書》的文體多樣。議論體有《農戰》、《開塞》、《劃策》等十數篇,或先綜合後分析,或先分析後綜合,兼用歸納演繹,首尾呼應。有時也運用比喻、排比、對比、借代等修辭手法。《徠民》篇運用瞭“齊人有東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強說理的效果和形象性。說明體有《墾令》、《靳令》、《境內》等篇,是對秦政令的詮釋。辯難體有《更法》,通過人物對話相互駁辯來闡述中心論點,司馬遷錄入《史記·商君列傳》(文字有改動),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張。

  《商君書》有嚴萬裡校本,近人朱師轍撰有《商君書解詁定本》,王時潤撰有《商君書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