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間故事。是以內蒙古東部地區著名的“巴達爾欽”(行腳僧)、民間即興詩人沙格德爾(1869~1930)為主人公的許多民間故事的總稱。

  沙格德爾出身微賤,因生活所迫而遁入空門。長期的寺廟生涯使他看透瞭活佛大喇嘛們的殘暴和偽善,勇敢地站出來給以揭露抨擊。後為寺廟所不容,憤而出走,雲遊四方。他在各地目睹王公貴族魚肉百姓的罪行,深切同情人民的苦難,又忿然在王府、公堂、廟會、集市上仗義執言,口誦即興創作的詩歌,對僧俗統治者們進進行面對面的說理鬥爭。他的大半生就是在同壓迫者的唇槍舌戰中度過的,因而不斷遭到驅逐、鞭打和監禁,被統治者誣為“瘋子”,成為“眾人的笑料,有錢人的鞭梢”。但是他十分堅強,至死沒有停止對黑暗社會的批判。人民懷念這位“不怕諾顏的起訴者,不怕惡狼的行腳僧”,他的諷刺譴責詩和機智詼諧的軼聞在草原上不脛而走,眾口皆碑。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沙格德爾的故事非常典型地表現瞭舊時代被壓迫者的叛逆精神,堪稱蒙古族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沙格德爾畢竟是一名自發的個人反抗者,他的鬥爭盲目性較大,對舊世界的批判往往抓不住要害,甚至流於調侃耍笑,對宗教也始終存著“興利除弊”的幻想。

  沙格德爾的詩歌和故事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繼承和發展瞭蒙古族民間文學的優良傳統,以散韻結合的形式,尖銳的諷刺鋒芒,強烈的譴責力量,形成一種粗獷、潑辣、暢快的基調,讀來令人精神振奮。它創造性地吸收瞭民歌、諺語、好力寶、祝詞、贊詞和咒語等民間文藝形式,語言富於表現力和形象性,準確、精練、生動、活潑,具有民間口語的鮮明特色。蒙文本《“瘋子”沙格德爾的故事》及漢文選本《沙格德爾的故事》已經先後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