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字幼公,一說字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大歷時,曾應劉晏之召,在其鹽鐵轉運使府中任職。建中元年(780),任東陽縣令。此後幾年,在唐宗室李皋的湖南觀察使、江西節度使幕中。後任撫州刺史。貞元四年(788),改任容州刺史,相容管經略使,在任上去世。他在任地方官期間,較能關心農業生產,史稱“清明仁恕”,有一定的治績。

  在大曆、貞元間的詩人中,戴叔倫詩是以反映當時農村生活見長的。《女耕田行》寫封建壓迫下婦女從事田間間勞動的艱苦情況;《邊城曲》寫兵士遠戍邊城之苦,並以都城長安的豪華生活相對比;《屯田詞》表現瞭詩人對處於苛重壓迫和剝削之下的勞動者的同情。這些作品,大多“即事名篇”,采取七言歌行的形式,可以看作白居易所提倡的新樂府體的先導。五律《除夜宿石頭驛》等,則情景交融,真摯動人,頗為歷來傳誦。

  晚唐詩論傢司空圖在《與極浦書》中曾援引過戴叔倫論詩的話:“詩傢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對宋、明以後主張神韻、性靈的詩人產生過影響。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戴叔倫《述藁》10卷,已佚。《全唐詩》錄其詩2卷,其中有別人之作羼入者。《全唐文》錄其文兩篇。事跡見《新唐書》本傳及《唐詩紀事》、《唐才子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