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散文傢。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藥身,又號憂庵。安徽桐城人。世居桐城南山,後人稱為南山先生。幼年傢境比較貧寒,20歲起即授徒以養親。戴氏自幼力學古文,又以史才自負,喜好收集明代逸事。既窮而遊,多憤時嫉俗之論。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時已57歲。兩年後,即因行世已久的《南山集》中有南明三王年號而遭劾下獄;又兩年後被處死。此案牽連數百人,為清初著名文字獄。

  《南山集》中的論說文,如《老子論》認為老子所言,多多“涉歷世故之道”,憤恨道教徒妄托老子為教主;《范增論》認為“定天下者必明於天下之大勢,而後可以決天下之治亂”;《撫盜論》認為“群盜”是“假手於文武大吏”,這種官吏正是“國傢之大盜”;《史論》認為《史記》、《漢書》、《五代史》為良史,皆具特識。傳記文章中有的表彰民族鬥爭中的忠貞烈士,有的歌頌甘居貧賤的隱逸人物,如《左忠毅公傳》、《溫瀅傢傳》、《楊維嶽傳》、《朱銘德傳》、《楊劉二王合傳》等篇。《孑遺錄》、《宏光乙酉揚州守城紀略》等,具有史乘參考價值。《遊天臺山記》、《雁蕩記》、《龍鼻泉記》、《遊大龍湫記》等,寫山川景色頗細;《日本風土記》則記述瞭傳聞中的一些日本國的風土人情和史事。

  戴名世曾經說過自己的“古文多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語獲罪”,但“二十年來,搜求遺編,討論掌故,胸中覺有百卷書,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觸喉而出……欲將入名山中,洗滌心神,餐吸沆瀣,息慮屏氣;久之乃敢發凡起例,次第命筆”(《與劉大山書》)。他著述的志願未能完成,但《南山集》已顯示出他的散文是沿著明代唐宋派的道路在發展,有其特色。戴名世論文,主張作文當以“精、神、氣”為主,語言文字為次(《答張、伍兩生書》)。他又以為文章之所以能夠“傳神”,其要在於有“義理”,而“語氣”則是從屬之物(《有明歷朝小題文選序》)。他自己所作,既有“浩瀚縱橫,雄渾悲壯”(蕭穆《戴憂庵先生事略》),也有“空靈超妙”(方宗誠《桐城文錄序》),對於後來桐城派散文的發展,有相當的影響。

  戴氏撰《南山集》16卷,初刻於康熙辛巳(1701)遭禁毀,已不可見。他死後100多年,其族人戴鈞衡重行收集擴編,於道光辛醜(1841)刊行。後有各種翻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