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寺院。位於今河北省正定縣城內,是以現存宋代建築為主的重要建築群之一。寺始建於隋代,宋代重建後即形成現在的規模。寺南向,寺院主體部分寬約50~90米,縱深300餘米,山門內沿中軸線順置5座建築,即大覺六師殿、摩尼殿、戒壇、佛香閣和彌陀殿,大多有配殿。佛香閣院庭之東還有一些僧房小院。全寺以摩尼殿和佛香閣及閣前左右配殿慈氏閣、轉輪藏殿(實為樓閣)為重要,其他建築或已毀或為後代改動太大,有的是清以後所建。

  摩尼殿建於宋皇皇祐四年(1052),平面近方,重簷九脊頂。下層簷四面各出一抱廈,也用九脊頂,山面向前,輪廓豐富。以山面向前的做法在宋代繪畫中常可見到,稱為龜頭殿。佛香閣方形,內部有鑄於宋開寶四年(971)的千手觀音銅像,高24米。但閣系1944年重建,3層五重簷(2、3層為重簷)九脊頂,高33米。殿前左右配殿均為樓閣,方形2層、重簷九脊頂,有腰簷平座,面向軸線從腰簷伸出雨搭。兩閣大部仍是宋代原構。幾座方形建築都采用九脊屋頂,以保持正脊的充分長度,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常見的處理方法。寺內宋代建築的鬥拱較雄大疏朗,摩尼殿使用瞭遼金建築常見的斜拱,轉輪藏殿內的轉輪藏采用的八鋪作(出跳5次)鬥拱,在實物中比較罕見。

摩尼殿

  全寺強調沿縱深方向各建築和院落的豐富變化。佛香閣及其周圍的樓閣群是高潮,建築形體高大,院落也最大,並變為橫向。這組建築位於中段靠後,前有鋪墊,後有收束。全寺佈局抑揚起伏,富於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