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戲曲作傢,字昉思,號稗畦、稗村,又號南屏樵者,錢塘(今杭州)人。

  洪昇的生平和創作 洪昇生於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一(1645.8.21),世宦傢庭出身,父起鮫在清初曾出仕,外祖父黃機在順治三年(1646)出應鄉試,次年中進士,累次遷擢,康熙二十一年(1682)任文華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黃、洪兩傢關係十分密切,洪昇的妻子黃蕙又是黃機的孫女。另一方面,洪昇幼年的老師陸繁弨弨和毛先舒都是心懷明室,不願仕清的士人,他的師執長輩中有不少是這樣的人物。傢庭和師友中的這兩種情況,對他日後創作思想的形成都有影響。他擁護清王朝,同時又受到當時社會上的遺民思想的影響,這既是他所處的時代和他的各種社會關系所帶給他的特點,也是當時象他那樣的知識分子在不同的程度上所共有的一種傾向。

  對洪昇的出仕,他的朋友王澤弘說是“身思濟世非懷祿”(《和洪昉思遊張氏園憶故山作》)。事實上,洪昇並沒有能夠在這條道路上獲得成功。他於康熙七年(1668)進國子監肄業,次年回到故鄉。不久,他同父母的關系惡化,和父母分居,生活境況開始貧困。十三年(1674),他又到北京,直到二十九年(1690),過瞭16年旅食京華的生活。他的朋友陳蟮《寄洪昉思都門四首》中說:“我憶長安客,飄零寄此身。賣文供貰酒,旅食轉依人。”洪昇《己未元日》詩也說:“大地春回日,羈人淚盡時。七年身泛梗,八口命如絲。”其間他的父親在十八年(1679)“被誣遣戍”,更使他的坎坷生活中多瞭一樁災難。二十八年(1689)八月,因在“國恤”期間演出《長生殿》,被劾下獄,最後受到革去國學生籍的處分。這是對他的更大打擊。三十年(1691)他回到浙江,更加潦倒。四十三年六月初一(1704.7.2),舟經烏鎮,酒後失足墜水而死。王蓍《輓洪昉思》中寫道:“傢從破後常為客,名到成時轉累身。歸老湖山思閉戶,何期七尺付沉淪。”這是說洪昇半世窮愁,他的傑作《長生殿》使他成名,卻又為此遭到打擊。這可以概括洪昇的一生。

  洪昇的戲曲創作,現知有傳奇9種:《長生殿》、《回文錦》、《回龍記》、《錦繡圖》、《鬧高唐》、《孝節坊》、《天涯淚》、《青衫濕》、《長虹橋》;雜劇1種:《四嬋娟》。今僅存《長生殿》和《四嬋娟》。《長生殿》是他的代表作。洪昇的朋友徐材說:“稗畦填詞四十餘種,自謂一生精力在《長生殿》”(《天籟集·跋》)。

  《長生殿》的寫作,前後經十餘年,凡三易稿。洪昇在《例言》中說:“憶與嚴十定隅坐皋園,談及開元、天寶間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傳奇。尋客燕臺,亡友毛玉斯謂排場近熟,因去李白,入李泌輔肅宗中興,更名《舞霓裳》。優伶皆久習之。後又念情之所鐘,在帝王傢罕有,馬嵬之變,已違夙誓,而唐人有玉妃歸蓬萊仙院、明皇遊月宮之說,因合用之,專寫釵盒情緣,以《長生殿》題名。”一稿《沉香亭》寫於去京前,“皋園”在杭州。此劇當是寫李白在長安的遭遇。洪昇選擇這個題材,可能寄托自己的不平感慨。二稿《舞霓裳》寫於北京,時間已難確考。徐麟說此劇已“盡刪太真穢事”,並加入李泌輔肅宗情節。三稿《長生殿》最後寫定於康熙二十七年(1688)。

  《四嬋娟》雜劇共4折,各演一事。第1折《詠雪》,寫晉代謝道韞故事;第2折《簪花》,寫晉代衛茂漪(李矩妻)故事;第3折《鬥茗》,寫宋代李清照故事;第4折《畫竹》寫元代管仲姬(趙孟頫妻)故事。洪昇在作品中對四位才女甚為贊賞,細膩生動地描寫瞭她們的富有文學藝術情趣的傢庭生活。

  洪昇又是一位詩人,詩風以清整、疏澹見稱,曾獲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禛、沈德潛等的好評。他的詩歌大多為記遊、贈送和感懷之作,反映瞭自己的窮困生活,間或也有一些同情民生疾苦和感嘆興亡的作品。今存詩集《嘯月樓集》、《稗畦集》和《稗畦續集》,詩稿《幽憂草》和詞集《嘯月詞》、《昉思詞》已佚。此外,著有《詩騷韻註》,僅存殘稿。

  《長生殿》的主題 《長生殿》描寫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這是傳統的題材,自唐代白居易的《長恨歌》和陳鴻《長恨傳》開始,經宋、元、明三代,各類文藝作品中都有寫這個故事的,戲曲作品有名目可考者,不下10數種,其中以元代白樸的雜劇《梧桐雨》最為著名。它們大致表現為三種傾向:或著重贊美同情,或著重諷喻批評,或在諷喻的同時有所同情。遠在唐代就已開始流行關於李、楊情緣的民間傳說,其中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洪昇繼承瞭《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借李、楊故事來表現和歌頌生死不渝的愛情,並使它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在《長生殿》第1出《傳概》中寫道:“借太真外傳譜新詞,情而已。”洪昇還在自序中說:“樂極哀來,垂戒來世,意即寓焉。”他企圖在李、楊故事的傳統題材上有所創造和發展,聯系愛情來寫政治,擴大作品反映的生活面,使讀者汲取政治上的教訓。

清康熙稗畦草堂刻本《長生殿》

  從這種意圖出發,洪昇在長達50出的劇本中,從第2 出就開始刻意描寫“釵盒情緣”。由定情至長生殿七夕盟誓,李、楊愛情達到高潮。安史亂起,馬嵬之變,楊玉環命隕黃沙。其後描寫李、楊之間“那論生和死”的深情,結果兩人在仙世重圓,金釵再成雙,鈿盒又重合。洪昇所寫的釵盒情緣顯然是傳說中的帝王風流逸事,他筆下的李隆基和楊玉環已經和嚴格意義上的歷史人物有瞭區別。《埋玉》出中,李隆基說,他失去瞭楊玉環,九重之尊和四海之富也屬無用。這對實在的歷史人物唐玄宗來說,是不真實的;但對傳說中的風流逸事的主角李隆基來說,這種鐘情的語言卻又是真實的。

  《長生殿·傳概》在敘述創作緣起時,還曾寫道:“今古情場,問誰個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誠不散,終成連理。萬裡何愁南共北,兩心那論生和死。”這種對“真心”的“情”的看法,同前代戲曲、小說中宣揚的“情”的概念有共同之處。宋元以來,反映城市平民生活的小說中曾經出現歌頌“真心”愛情(排斥瞭世俗附加物的愛情)的作品。明代湯顯祖《牡丹亭》極力描寫愛情,為瞭追求情,可以使人由生入死,由死而生。《長生殿》的《例言》中說:“棠村相國嘗稱予是劇乃一部鬧熱《牡丹亭》,世以為知言。”可見洪昇在創作《長生殿》時也受到瞭湯顯祖的影響。

  但李、楊的愛情,一帝一妃的結合本身就是政治事件。寫他們的愛情就不能不涉及“安史之亂”前後的政治,必須把這兩者交織起來寫,洪昇正是這樣做的。他在《長生殿》中寫到瞭李、楊愛情還有“逞侈心而窮人欲”的一面。李、楊的“逞侈”、“窮欲”,在《春睡》、《窺浴》、《傍訝》、《復詔》、《絮閣》等出中都有所表現。這樣的宮廷生活必然產生不幸的後果,給社會政治造成破壞作用,不但導致瞭“安史之亂”,還給人民帶來瞭種種災難。

  第16出《舞盤》,寫楊玉環的生日宴會,李隆基特諭地方飛馳進貢荔枝,“壽宴初開,佳果適至”。而在這之前的第15出《進果》,卻寫瞭進貢荔枝過程中血淋淋的場面,兩個進貢荔枝的使臣,縱馬飛奔,踐壞田禾,踏死農人。第10出《疑讖》中,洪昇又借郭子儀之口說道:“可知他朱甍碧瓦,總是血膏塗。”對皇親貴戚的驕奢淫逸生活發出瞭有力的譴責。圍繞著李、楊愛情,作品中還寫瞭楊國忠專權禍國,安祿山興兵作亂,郭子儀堅決抗敵,雷海青大義斥叛等等情節。一方面揭露瞭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腐化,一方面也歌頌瞭一些忠臣義士的行為。郭子儀、雷海青、李龜年等人物形象充滿瞭悲哀和憤懣的氣氛,刻畫得比較生動,具有感人的力量。這和洪昇在政治上失意,對現實不滿,有著密切的關系。他顯然在他們的身上寄托瞭自己的某些思想和感情。而《疑讖》、《進果》、《罵賊》、《彈詞》等出的描寫,和李、楊愛情生活的描寫相比,在篇幅上差不多占有同等的份量,這正體現瞭洪昇“垂戒來世”的創作意圖。他生活於清初,去明亡不久,所以通過愛情題材寫國傢興亡的故事,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總之,從民主思想的角度看,洪昇描寫李、楊愛情是比前人的作品更為深刻。

稗畦草堂刻本《長生殿》插圖

  至於他企圖把劇中的贊美與暴露統一起來,寫李、楊懺悔他們的過失,並在天上重圓。這種“一悔能教萬孽清”的描寫則是蒼白無力的,既違反瞭當時歷史形勢的實際,也過分美化瞭李、楊的愛情。這是他的歷史局限性的表現。

  《長生殿》的藝術成就 在描寫李、楊愛情題材的戲曲作品中,《長生殿》所取得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於,它以抒情的筆調,把動人的故事情節同廣泛深刻的社會矛盾有機地結合起來;它以具有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宏偉的場面和優美的曲詞,把古典戲曲創作推上瞭一個新的高峰。

  《長生殿》之前,劇壇上有兩種題材受到人們的喜愛,一是愛情題材;一是揭露社會黑暗、抨擊時政的題材。從題材的藝術特色來看,大抵是前者以人物刻畫的細致豐滿見長;後者以反映社會生活廣闊深刻取勝。而把兩種題材交織一起加以描寫,並在藝術上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則始於《長生殿》和稍後的《桃花扇》。這兩部古典戲曲名著的出現,是中國戲曲現實主義藝術趨於成熟的重要標志。

  在描寫李、楊愛情的戲曲作品中,《長生殿》有獨特的成就。元白樸的《梧桐雨》因受雜劇體制的束縛,在反映社會生活的廣度上和塑造人物性格的豐滿上稍嫌不足;明吳世美的《驚鴻記》則失之頭緒紛繁;明屠隆的《彩毫記》中李白和許湘娥的悲歡離合,並非處於矛盾中心,主線與社會矛盾相遊離。隻有《長生殿》通過李、楊愛情成功地反映瞭唐代安史之亂前後社會生活的重大問題。

  在反映安史之亂這一矛盾錯綜復雜的歷史時代面貌時,洪昇運用瞭高度概括的手法,上場的有名有姓人物,除李、楊外,不過郭子儀、陳玄禮、高力士、楊國忠、安祿山數人。同時濃縮情節,運用側筆、暗示、伏線。次要事物和次要人物往往一筆帶過。例如江采棎,根本沒有登場,隻在《傍訝》、《幸恩》兩出的曲詞和賓白中作瞭交代。筆觸主要集中在李、楊愛情的發展過程和楊國忠、安祿山陰謀誤國這兩個主要線索上。雖縱橫揮斥,而層次分明。

  情節的高度典型概括,和人物性格的鮮明飽滿,是《長生殿》的重要藝術特色之一。洪昇擅長描繪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變化,曲盡情態,使人物形象完整生動。《埋玉》1出,楊玉環始而驚,繼以懼,最後請賜自盡。作者以酣暢的筆墨,把楊玉環死前的心理狀態,繪寫得有聲有色。楊玉環死後,李隆基一片癡情,借心理描寫,開掘這一人物性格的靈魂深處,時而悔恨,時而追思。這種有層次地揭示人物性格的變化和細致描摹人物心理變化的藝術方法,使楊玉環和李隆基成為有血有肉的藝術典型。至於安祿山,是洪昇主要批判的人物之一,在全劇出現8次,一次一個面孔,從不同的側面刻畫瞭他的性格,他的狡詐、殘暴、荒淫、虛弱,活生生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長生殿》曲詞優美,尤為人們所稱道。有的曲子,本身就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如《聞鈴》出的〔武陵花〕,風聲、雨聲,襯托著李隆基心中纏綿悱惻之情,由景觸情,情借景生,情景交融。《罵賊》出的語言慷慨激昂,烘托出樂工雷海青的虎虎若生的形象。《彈詞》出文字優美,在當時傳唱不息,以致有“傢傢‘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說法(“收拾起”是李玉《千鐘祿·慘睹》〔傾杯玉芙蓉〕的首三字,“不提防”是《長生殿·彈詞》〔一枝花〕的首三字)。在曲律上,洪昇借助於徐麟的合作,“句精字研,罔不諧葉。愛文者喜其詞,知音者賞其律。以是傳聞益遠,畜傢樂者攢筆競寫,轉相教習。優伶能是,升價什佰”(吳儀一《長生殿序》)。由於《長生殿》適合舞臺演出,300年來一直盛演不衰。至今,《長生殿》的《定情》、《驚變》、《罵賊》、《彈詞》、《聞鈴》等出,南北昆曲劇團仍作為保留節目,不時演出。(見彩圖)

清康熙刻本《長生殿》

  《長生殿》現存康熙年間稗畦草堂原刊本。1958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瞭徐朔方的校註本。

  

外文譯本書目

英文

 楊憲益與戴乃迭合譯的《長生殿》(The Palace of Eternal Youth),1955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法文

 熊仲年譯著的《中國詩文選》(Anthologie de la littérature chinoise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一書,收有《長生殿》(Le Palais de la longévité)第29出《聞鈴》的摘譯文,1933年由巴黎德拉格拉夫書局出版。

日文

 鹽谷溫譯註的《長生殿傳奇》,收入《國譯漢文大成》文學部第17卷。1920~1924年由東京國民文庫刊行會出版。

  

參考書目

 章培恒:《洪昇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