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科克托

  法國詩人、劇作傢、畫傢。1889年7月5日生於巴黎附近的拉斐特府。主要文學作品有幾十部詩集、劇本、散文集、長篇小說。1955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963年10月11日死於楓丹白露附近的別墅。

  科克托自稱為詩人。他認為詩應當表現在一切藝術中,因此他把自己寫的劇本,不論詩體的還是散文體的,都稱作“戲劇詩”。他初期著重在戲劇形式上進行探索。啞劇《屋頂上的牛》(1920)由戴假面具的醜角表演。《人的聲音》(1930)是由一個女演員扮演的打電話獨角戲。

  科克托還以各種現代派手法改編瞭一些希臘悲劇、古典名劇、神話故事,如《安提戈涅》(1922)、《羅密歐與朱麗葉》(1924)、《俄狄浦斯》(1926)、《爆炸裝置》(1934)等。

  從《圓桌騎士》(1937)起,科克托的劇作內容趨向充實、嚴肅。《圓桌騎士》取材於中世紀傳說,表現真理與謊言的鬥爭。《可怕的父母》(1938)是科克托的名作之一,揭露資產階級傢庭的腐朽墮落,劇中隻有一個女工是健全、積極的人物。《名演員》(1940)是一出描寫藝人心理和生活的喜劇。《打字機》(1941)形式上類似追查匿名信的偵探劇,批判瞭法國外省資產階級的偏狹、自私、愚蠢和虛偽。《勒諾與阿米德》(1943)是一出詩劇,旨在革新17世紀的古典主義悲劇。《雙頭鷹》(1946)是一出典型的浪漫主義傳奇劇,描寫一位王後和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愛情。1948年科克托曾任導演將此劇攝制成影片。《酒神巴克斯》(1951)中的某幾場戲被認為具有反宗教的意義,演出後曾引起激烈的論爭。

  科克托在戲劇方面嘗試瞭各種可能的形式,做到瞭他對自己的要求:每部劇本都寫得與前一部有所不同。他以不斷創新的精神和劇本的豐富多樣性在法國現代戲劇史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