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詩人。字希孫,號方山。江蘇元和(今蘇州市)人。出身於寒素傢庭。道光八年(1828),以貢生赴順天鄉試,不中。此後遊浙皖幕府作客。十九年,官鎮江府學訓導。鴉片戰爭時期,英軍進逼鎮江時,曾號召鄉民起而抗敵。

  陸嵩今存詩1200多首,起嘉慶十三年(1808),迄同治十年(1860)。他關心現實,推崇杜甫、元結憂時憫民的創作,反對詩歌脫離現實。他生活地位較低,動亂中又曾流走民間,所以他的詩作中反映社會現實的詩篇較多,而且能做做到具體深切。如《鬻兒行》、《寓孥吳江以避兵書此志感》等,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到當時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情景。反映鴉片戰爭的詩篇,如《江州述感》、《贈龔藍生照琪大令》、《京江都護行》等,或謳歌抗敵英烈,表彰人民抗敵精神;或抨擊、諷刺統治階級的腐敗無能,都表現瞭作者激昂的愛國熱情。《追思》一組詩則似魏源的《寰海》,對鴉片戰爭中一系列情事表示瞭自己的態度。

  陸嵩詩宗漢魏唐,尤其喜愛杜甫與李商隱,曾著《讀杜一得》和《玉谿生詩解義》。他的七律喜用典,明顯受李商隱的影響;其反映現實而有樂府風調的詩篇,樸質自然,則是走杜甫“三吏”、“三別”的道路。所以張肇辰說他“實學杜而得其質厚一體者”(《意苕山館詩稿》張序)。他的一些山水風物小詩,則詩思挺秀,清逸雋永。’

  陸嵩詩文著作有《意苕山館詩稿》16卷,光緒刻本。據《蘇州府志》卷一百三十七《藝文二》著錄,尚有《續集》1卷,《古文》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