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彥

  現代作傢、翻譯傢。原名王衡,曾用名王忘我,也常以王魯彥署名。浙江鎮海人。幼年傢境貧寒,小學未能卒業便去上海做學徒。五四運動時期,他加入北京工讀互助團,在北京大學學習世界語和旁聽魯迅講授的中國小說史課程。不久開始文學翻譯,註重重介紹被壓迫的弱小民族的作品,其譯作先後結集出版的有《猶太小說集》(1926)、《世界短篇小說集》(1928)、《顯克微支小說集》(1928)等。

  1923年開始文學創作,早期小說雖然帶有主觀抒情的浪漫氣息,但收入《柚子》(1926)和《黃金》(1928)兩部集子中的作品,卻是客觀描繪浙江農村生活的篇什而為人稱道。他善於在鄉土風俗的描繪中刻畫人情世態,揭示貧窮而又感受到資本主義經濟侵襲的農村中人與人的復雜關系,尤以描寫鄉間小有產者的生活境遇和心理狀態見長。魯迅稱他為“鄉土文學的作傢”,肯定他早期作品“對專制不平”的批判鋒芒,也批評瞭其中“又向自由冷笑”的虛無傾向(《〈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序》)。1929年發表的短篇小說《童年的悲哀》,以贊頌的筆調,塑造一個“多才而又多藝”的農村雇工的形象,標志他創作方向的新變化。在另外一些短篇中,除瞭破敗的農村市鎮的現實,還寫到動蕩不安的城市生活;筆觸也日趨樸實嚴峻。接受無產階級革命文學運動的影響,他開始學習運用階級論觀點考察社會,反映人生。這一時期創作的長篇小說《野火》(又名《憤怒的鄉村》,1936),以較大的規模,正面表現農村的階級對立,歌頌以華生為代表的貧苦農民的自發反抗與鬥爭。作品的思想較前激進,但藝術上不如短篇完整。在創作小說的同時,魯彥還寫瞭不少散文,有的篇什真切動人;它們先後集成《驢子和騾子》和《旅人的心》等。

  抗戰期間,魯彥顛沛流離,貧病交迫,仍積極投身抗戰文學活動。曾於1942年主編大型文學月刊《文藝雜志》。這一時期,寫作長篇小說《春草》未完,作品多為散文和短篇小說。出版的小說集有《傷兵旅館》(1938)、《我們的喇叭》(1942)等。1944年8月20日,於桂林逝世。

  魯彥是位勤奮的作傢。他的生活一直很不安定,但不僅著譯甚豐,而且在思想與藝術上對自己要求嚴格,始終認真地探索,並不時有所突破和前進。他主要以短篇小說和散文著稱。初期作品帶有頗為濃烈的主觀色彩,顯示出青年人的憤懣和不安。不久,就以冷靜樸素的筆觸,成為嚴謹的現實主義作傢。但他的作品中,總是飄蕩著若幹惆悵、幾分哀愁,還不時閃現出一些哲理,從而形成綽約多姿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