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文明時代(約西元前2300~前1750)的小型雕刻。自19世紀中葉以來,印度河文明遺址出土瞭許多帶有淺浮雕的印章,總計達2000多枚。印章一般用凍石、粘土、象牙和銅等材料製成,尤以凍石居多。除少數圓形、橢圓形和矩形外,基本呈方形,尺寸大小分別由12.7至2.3釐米不等。印章先經雕刻,後塗釉加熱,故表面色白而有光澤。它們大多背面有穿孔凸鈕,便於執用或貫繩佩戴。鑒於印章上的文字至今尚未解讀成功,其主要用途和雕刻內容還不十分清楚。據學者們推測,上面的銘文恐恐系印主的名銜,雕刻的圖案可能是某種崇拜物,它們被用於封泥和標明身份,或者為宗教護身符。

印度河印章

  印章上的浮雕形象,多為當時印度習見的動物,如犀、象、虎、鱷魚等;還有許多幻想的復合動物,如牛角虎、三頭獸等。其中瘤牛的形象尤為傳神,刀法渾厚有力,線條變化多樣,充分揭示出動物內在的生命感。另有一種被通稱為獸主的形象,可能是作為獸主的印度教大神濕婆的原型,具有後來印度教美術造型中的若幹要素。此外,尚有被崇拜的蛇神和菩提樹女神等形象。一些印章上還描繪瞭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獵、航行和娛樂的場面。印章上的幾何紋和植物裝飾圖案也頗有特點,計有方紋、環紋、丁紋、吉祥紋和菩提葉紋等。

  由於印度河文明分佈的地域十分遼闊,西北部直達伊朗邊境,因此其文明自然會與美索不達米亞的文明發生聯系,相互影響,這在兩地類似的印章上可見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