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初,敘利亞處於奧斯曼帝國統治下,它的文學主要是因襲舊傳統。19世紀末,敘利亞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為反對土耳其暴政,進行瞭長期的鬥爭。在埃及近代文化復興和歐洲文化影響下,文學創作活動逐漸發展。作傢阿卜杜·拉赫曼·凱瓦基比(1854~1902)撰寫《專制的本性》等著作,抨擊土耳其暴政;傑卜拉伊勒·德拉勒(1836~1892)的長詩《王位與寺廟》,號召敘利亞人民推翻土耳其的統治;法蘭西斯·麥拉什(1835~1873) 的小說《真理的叢林》,表達瞭人民追求求自由、解放,建設新世界的要求;作傢、詩人艾迪佈·伊斯哈格(1856~1885)的詩歌和作品熱情歌頌人的尊嚴和自由,他還翻譯介紹瞭一些歐洲文學作品。這些作傢和詩人是敘利亞現代文化復興的先驅。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大批文學傢不堪忍受壓迫,流亡國外。劇作傢艾佈·赫利勒·格巴尼(1833~1903)僑居埃及,根據歷史傳說和《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共創作瞭50多部戲劇。詩人奈西卜·阿裡達(1887~1946)僑居美洲,是旅美派文學中“筆會”的重要成員,著有歷史小說《迪庫·金的故事》(1921)。

  1919年,一批作傢和詩人建立阿拉伯科學學會,出版文學作品和文學刊物,他們對復興民族語言和發展民族文化作出瞭貢獻。

  1920年,法國對敘利亞實行委任統治。1921至1945年間,人民舉行多次武裝起義,這對敘利亞現代文學產生瞭深刻的影響。詩人舍菲格·傑卜裡(1898~  )在《黃鶯之歌》一詩中,用象征手法表現瞭殖民主義對人民自由的壓制。海魯丁·齊拉克利(1893~  )的《我的祖國》等詩,猛烈抨擊殖民主義者的暴行。麥爾德姆·貝克(1895~  )在《盟約和鄰居》中,揭露殖民主義宰割弱小民族的命運。詩人巴德維·傑拜勒(1904~ )等也寫瞭大量詩篇,聲援民族鬥爭。詩人歐麥爾·艾佈·雷沙等則用象征和寓意手法抒發對祖國、民族的憂慮和關切。

敘利亞幾部近代作品

  這一時期著名作傢邁阿魯夫·艾納烏特(1892~1948)的小說《歐麥爾·本·海塔卜》(1936)、歐麥爾·艾佈·雷沙的詩劇《濟·卡爾戰役》(1936)等歷史題材的作品和赫利勒·欣達維(1906~ )取材於希臘神話的戲劇《盜火者》,歌頌瞭阿拉伯民族光榮的歷史和反抗異族的傳統。有些作傢則描寫社會現實生活,如蘇卜希·艾佈·厄尼邁的小說《夜晚之歌》,阿裡·海勒吉的《春與秋》(1931),穆罕默德·奈賈爾的《大馬士革宮廷》(1937)等,它們在不同程度上表現瞭民族鬥爭和婚姻愛情方面的問題,但大多帶有傷感情調。

  30年代在小說方面有重大突破的是福阿德·薩伊卜(1910~1970),他的短篇小說《機器的葬禮》(1932)表現先進的技術在農村引起的反響和矛盾;短篇小說《傷痕史》反映瞭農民自發反抗奧斯曼統治的鬥爭,藝術上富有特色,被認為是敘利亞現代小說的起點。舍基卜·賈比裡(1912~  )的長篇小說《貪婪》(1937)、《捉弄人的命運》(1939)描寫西方文化侵入後敘利亞社會中的變化,反映瞭青年的生活、理想和內心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1年,一批作傢成立敘利亞作傢聯合會,他們反對“為藝術而藝術”,提出“藝術為人民、為生活、為社會服務”的口號,對敘利亞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起瞭重要作用。1954年,哈納·米奈發表長篇小說《藍燈》,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敘利亞人民的生活和反抗法國殖民主義者的鬥爭,是敘利亞現代文學中的一部重要作品。

  50年代和60年代是敘利亞文學創作的繁榮時期,大量表現民族解放鬥爭是一個突出特點。著名的作傢和作品有女作傢艾勒法特·伊德利比(1912~ )的短篇小說集《敘利亞故事》(1954)、《別瞭,大馬士革》(1963),阿卜杜·塞拉姆·歐傑利(1917~ )的短篇小說集《背叛者》(1960),阿卜杜·拉赫曼·巴沙的短篇小說集《英雄的土地》,穆拉德·西巴伊的短篇小說集《最初的火星》(1962),紮卡裡亞·塔米爾的短篇小說集《白驥的嘶鳴》(1959),塞拉邁·奧貝德的長篇小說《艾佈·薩比爾》等。這期間也有不少作品反映瞭社會問題,如海德爾·海德爾的短篇小說《豹》,描寫農村的階級矛盾和農民的自發鬥爭;喬治·薩利姆的短篇小說集《窮人們》,表現瞭勞動人民的貧窮和苦難;哈尼·拉希卜的長篇小說《失敗者》,表現一群大學生所經歷的曲折的生活道路;法兌勒·西巴伊的長篇小說《憂盡歡來》(1963),暴露瞭社會的黑暗勢力,歌頌瞭勞動和鬥爭。其他還有賽義德·胡拉尼的短篇小說集《又一個嚴冬季節》、綏德基·伊斯梅爾的長篇小說《叛逆者》(1965)等。反映巴勒斯坦問題的作品也占有重要位置,如白迪阿·哈吉的短篇小說集《憂傷的土地》(1961),法裡斯·澤爾祖爾的短篇小說集《直到最後一滴血》(1961)等。

  比較重要的詩人有蘇萊曼·伊薩(1921~ ),他在《與黎明同在》(1954)、《無邊的海浪》等詩集中歌頌瞭阿拉伯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尼紮爾·格巴尼(1923~  )在《姑娘對我說》、《你屬於我》等詩集中描繪瞭阿拉伯婦女的生活,抨擊社會陋習,歌頌純真的愛情。

  30年來,現實主義是敘利亞文學的主流,但也有許多作傢采用存在主義等方法表現這期間阿拉伯和中東劇烈動蕩引起的社會問題和矛盾以及人的苦悶和追求,如喬治·薩利姆的長篇小說《在流放地》(1962),穆塔爾·塞法迪的長篇小說《命運的一代》(1960)、《職業革命傢》(1962)等。

  70年代的重要作傢和作品有哈納·米奈的長篇小說《陰雲天的太陽》、《錨》、《餘影》,紮卡裡亞·塔米爾的短篇小說集《悶雷》,艾勒法特·伊德利比的長篇小說《不流淚的人》等。

  

參考書目

 沙米·凱亞裡:《敘利亞當代文學》,開羅,1959。

 艾哈邁德·瓊迪:《敘利亞詩人》,貝魯特,1965。

 歐默爾·達戛格:《敘利亞現代文學史》,敘利亞阿勒頗,1979。

 阿德南·本·祖萊德:《敘利亞戲劇文學》,大馬士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