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傢協會為獎勵優秀影片而頒發的一年一度的電影獎。始於1981年。這一年是農曆雞年,稱金雞獎,象徵著金雞啼曉,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為發展中國社會主義電影創作而奮發努力。其宗旨是表彰做出成績的電影工作者,促進電影創作的繁榮,活躍電影評論工作,提高電影藝術和技術水準。參加評獎的影片以上一生產年度攝製的為限;參加評獎的創作人員也以上一生產年度有作品的為限。

  附:第一屆至第六屆(1981~1986)電影金雞獎獲獎名單

  第一屆(1981)

    最佳故事片:《巴山夜雨》(上海電影制片廠)

         《天雲山傳奇》(上海電影制片廠)

    最佳新聞紀錄片:《劉少奇同志永垂不朽》(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

    最佳科學教育片:《生命與蛋白質──人工合成胰島素》(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

    最佳美術片:《三個和尚》(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最佳編劇:葉楠(《巴山夜雨》)

    最佳導演:謝晉(《天雲山傳奇》)

    最佳女主角:張瑜(《廬山戀》、《巴山夜雨》)

    最佳配角集體:石靈、歐陽儒秋、茅為惠、林彬、仲星火、盧青(《巴山夜雨》) 最佳攝影:許琦(《天雲山傳奇》)

    最佳美術:丁辰、陳紹勉(《天雲山傳奇》)

    最佳音樂:高田(《巴山夜雨》)

    特別獎:兒童故事片《苗苗》(北京電影制片廠)

        譯制片配音女演員向雋殊(長春電影制片廠) 第二屆(1982)

    榮譽獎:《喜盈門》(上海電影制片廠)

    最佳故事片:《鄰居》(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制片廠)

    最佳紀錄片:《先驅者之歌》(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

         《莫讓年華付水流》(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

    最佳科學教育片:《蜜蜂王國》(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

    最佳編劇:張弦(《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最佳導演:成蔭(《西安事變》)

    最佳男主角:張雁(《月亮灣的笑聲》)

    最佳女主角:李秀明(《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最佳男配角:孫飛虎(《西安事變》)

    最佳女配角:賀小書(《被愛情遺忘的角落》)

    最佳攝影:鄒積勛(《傷逝》、《許茂和他的女兒們》)

    最佳美術:韓尚義、翟然馨、李華忠(《子夜》)

    最佳音樂:楊紹梠(《喜盈門》)

    最佳錄音:張瑞坤(《沙鷗》)

    最佳剪輯:傅正義(《傷逝》、《知音》)

    最佳特技:戈永良、陳繼章、周潔斐(《李慧娘》)

    最佳服裝:曹穎平(《南昌起義》、《阿Q正傳》)

    最佳化妝:王希鐘、李恩德(《西安事變》)

    最佳道具:劉清標(《鄰居》)

    特別獎:新聞紀錄片《鋼鐵長城》(八一電影制片廠)

       導演 張媛忻(《沙鷗》) 第三屆(1983)

    最佳故事片:《人到中年》(上海電影制片廠)

         《駱駝祥子》(北京電影制片廠)

    最佳科學教育片:《昆蟲世界──身體構造與功能》(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

    最佳美術片:《鹿鈴》(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最佳導演:吳貽弓(《城南舊事》)

    最佳女演員:潘虹(《人到中年》)

          斯琴高娃(《駱駝祥子》)

    最佳男配角:牛巟(《牧馬人》)

    最佳女配角:鄭振瑤(《城南舊事》)

    最佳攝影:魏鐸(《逆光》)

    最佳美術:俞翼如(《駱駝祥子》)

    最佳音樂:呂其明(《城南舊事》)

    最佳剪輯:周鼎文(《牧馬人》)

    最佳特技:張爾瓚、邢培修、金燕茜、李再春、門玉鳳、朱革、滕春飛(《孔雀公主》)

    最佳化妝:顏碧君、李遵訓、許建新、張傢懋(《風雨下鐘山》)

    最佳道具:鄧成玉(《駱駝祥子》)

    最佳煙火:於澤、王全榮、邱必奎(《風雨下鐘山》)

    特別獎:故事片《一盤沒有下完的棋》(中日合拍)

        《茶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北京電影制片廠)

    兒童故事片《泉水叮咚》(上海電影制片廠) 第四屆(1984)

    最佳故事片:《鄉音》(珠江電影制片廠)

    最佳紀錄片:《我們看到的日本》(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

    最佳科教片:《灰喜鵲》(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

    最佳美術片:《鷸蚌相爭》(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最佳導演:湯曉丹(《廖仲愷》)

    最佳男主角:董行佶(《廖仲愷》)

       楊在葆(《血,總是熱的》)

    最佳女主角:龔雪(《大橋下面》)

    最佳男配角:於是之(《秋瑾》)

    最佳女配角:宋曉英(《16號病房》)

    最佳攝影:楊光遠(《再生之地》)

    最佳美術:王興文(《李冰》)

    最佳錄音:史平一(《再生之地》)

    最佳特技:陶世恭、記景春、王大雨、董振聲、才汝質、雒廷富(《火焰山》)

    最佳服裝:費蘭馨、朱風堂、李琴(《再生之地》)

    最佳化妝:王玢瑞、紀偉華(《李冰》)

    最佳道具:徐國梁

    特別獎:文獻紀錄片《毛澤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

    革命歷史片《四渡赤水》(八一電影制片廠)

   故事片《不該發生的故事》(長春電影制片廠)

   兒童片《候補隊員》(瀟湘電影制片廠)

    青年導演 陳立洲(《路》福建電影制片廠) 第五屆(1985)

    最佳故事片:《紅衣少女》(峨嵋電影制片廠)

    最佳戲曲片:《五女拜壽》(長春電影制片廠)

    最佳紀錄片:《零的突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

    最佳科教片:《廣開節能之路》(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

         《細胞重建》(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

    最佳美術片:《火童》(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最佳編劇:李準、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

    最佳導演:凌子風(《邊城》)

    最佳男主角:呂曉禾(《高山下的花環》)

    最佳女主角:李羚(《黃山來的姑娘》)

    最佳男配角:何偉(《高山下的花環》)

    最佳女配角:王玉梅(《譚嗣同》、《黃山來的姑娘》)

    最佳攝影:張藝謀(《黃土地》)

    最佳美術:張之楚(《雅馬哈魚檔》)

    最佳音樂:許友夫(《人生》)

    最佳錄音:苗振宇、馮德耀(《雷雨》)

    最佳剪輯:周鼎文(《高山下的花環》)

    特別獎:紀錄片《香港一百天》(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

    喜劇片《阿混新傳》(珠江電影制片廠)    第六屆(1986)

    最佳故事片:《野山》(西安電影制片廠)

    最佳新聞紀錄片:《抗日烽火》(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

           《手》(八一電影制片廠)

    最佳科教片:《崛起的第三金屬──鈦》(北京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

    最佳美術片:《金猴降妖》(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

    最佳兒童片:《少年彭德懷》(北京兒童電影制片廠)

    最佳男主角:劉子楓(《黑炮事件》)

    最佳女主角:嶽紅(《野山》)

    最佳男配角:辛明(《野山》)

    最佳女配角:王馥荔(《日出》)

    最佳編劇:曹禺、萬方(《日出》)

    最佳導演:顏學恕(《野山》)

    最佳攝影:鄭康振、趙曉時(《絕響》)

    最佳美術:張景文、彭俊(《絕響》)

    最佳錄音:李嵐華(《野山》)

    最佳服裝:麻利平(《野山》)

    特別獎:故事片《咱們的退伍兵》(上海電影制片廠)

          《迷人的樂隊》(北京電影制片廠)

        導演 王蘋(《中國革命之歌》)

《天雲山傳奇》劇照

《茶館》劇照

《鄉音》劇照

《紅衣少女》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