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弗雷

  英國翻譯傢、戲劇傢。原名克利斯托夫·哈蒙德,1907年12月28日生於佈裡斯托爾港市。幼年喪父,18歲時改用母姓弗雷。此後從事過多種職業,包括當教師、演員和導演。1937年寫出第一部劇本《推車少年》。1946年詩體喜喜劇《鳳凰常來》在倫敦的藝術劇社首演,使他成為引人註目的劇作傢。1948年推出的《這位少婦燒不得》獲當年蕭伯納最佳戲劇獎。1950年該劇在紐約上演又獲成功,弗雷聲譽鵲起。

  20世紀40~50年代,弗雷在英國戲劇界占有特殊地位。30年代,T.S.艾略特等人已造成詩劇復興的局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戲劇舞臺漸漸被現實主義的散文劇占據。而弗雷則潛心於詩體劇的實驗與探索,他認為戲劇不應局限於一種表達形式,散文劇和詩劇可以並行;戲劇中的詩可以敘述故事,還具有深層含義,可引起觀眾的深思和聯想;詩的優美的韻律可以喚醒人們自身的和諧和節奏感,排除精神的紊亂。論者指出瞭他創作上的某些缺憾,比如詞藻的修飾有時過分等等。

  《鳳凰常來》(1946)寫一個新寡的羅馬女子聲稱要殉情而死,卻在墓地與守屍的漂亮軍官一見傾心。纏綿中一具屍體被盜。軍官玩忽職守,理應自殺,但女子情急生智,拖出丈夫的屍體充數,於是化險為夷。

  《這位少婦燒不得》(1948)是弗雷最流行的劇本,寫中世紀生活,但與現實有密切聯系。少婦珍妮被誣告以施行巫術使人失蹤,避難中與自稱兇手、想代人受死的托馬斯邂逅,彼此相愛。珍妮被判火刑,失蹤人卻自行出現,珍妮獲釋,愛情使一度沉淪的托馬斯重新振作起來,和珍妮一起走向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