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中葉前,菲律賓已有皮影戲“卡利洛”和詩歌體的對歌辯論“杜普洛”與“卡拉格丹”,在慶豐收或辦大事時演出。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盛行宗教劇,第一部有文字記載的戲是1598年在宿務市上演的一出喜劇。當時民間流行3種戲,即“晚餐室戲”,表演耶穌的生平及其受難;“摩羅-摩羅戲”,表演基督徒戰勝穆斯林或基督教王子與穆斯林公主之間的愛情故事;音樂喜劇“薩雪拉”,是西班牙傳統小歌劇,1878年由西班牙達裏奧·賽斯佩迪斯劇團首次在馬尼拉上演。著名文學傢何塞·黎薩爾於18880年創作瞭音樂喜劇《巴石河畔》。19世紀末,音樂喜劇改用菲律賓語演唱,逐漸取代“摩羅-摩羅戲”,並成為激勵人民起來反抗外國殖民統治的有力手段。1901年美國侵占菲律賓後,音樂喜劇的題材仍具有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如帕·赫·帕佈羅泰創作的《熱愛祖國》、托·雷米西奧的《自由》以及塞·雷耶斯的《沒有受傷》等。塞·雷耶斯曾組織“他加祿語音樂喜劇大劇團”,並著有《新浮士德》和《菲律賓之魂》等48部音樂喜劇。梅納·克裡索羅哥用伊洛戈語創作的小歌劇《高尚的競賽》是伊洛戈語文學的名作。1936年美國有聲電影傳入菲律賓後,戲劇趨於衰落。

  1946年菲律賓獨立後,先後成立瞭“音樂喜劇基金會”和“東南亞文化巡回表演團”等團體。著名的音樂喜劇有《明達莫拉》等。1962年12月著名劇作傢威·瑪·格雷洛創辦流動劇團並任導演,長期在全國各地演出,在培養人才、普及民間戲劇等方面作出瞭重大貢獻。格雷洛著有8部劇作集,其中名作有《三隻老鼠》等悲劇。1973年成立的以羅·克·卡皮奧為團長的東方藝術戲劇演出團經常演出《黑暗中的孤獨》和《頓洛區的紐約人》等名劇。這些話劇批判崇洋媚外奴化思想,倡導高尚情操和愛國主義精神。奧諾弗裡·佩桑漢領導的馬尼拉大學青年劇團用他加祿語文創作,實行自編、自導、自演。其中由波爾·杜莫爾創作的《白鳥》和《對賽拉比歐老人的審判》聞名全國。前者以象征性手法改編古老傳說;後者描述一個老乞丐,因為流露出內心的愛和仁慈而被一群乞丐弄瞎眼睛。其他第一流的劇團還有競技劇團、菲律賓保留節目劇團和菲律賓劇人劇團等。在劇本創作方面,從50年代以來,由於“阿倫娜劇作獎”和“卡洛斯·帕蘭卡文學紀念獎”的評選活動和劇作傢的努力,出現一批優秀作品,其中有尼克·華奎因的歌頌馬尼拉古城的《菲律賓藝術傢的肖像》(1952),阿·弗羅倫蒂諾的描寫青年工人馬裡奧為瞭生病的女孩,私摘一顆蘋果而被解雇的《世界是一顆蘋果》(1954),阿·伊·克裡斯托巴爾的描述民族英雄波尼法西奧被謀殺的《審判》(1963)和羅蘭托·提尼歐的《貧民窟的生活》等。另有一批女劇作傢也有不少著作獲獎,如維·莫蓮諾的揭露貪婪米商的《偽愛國者》(1967)、阿·格·烏蘭莎的再現民族英雄何塞·黎薩爾在就義前與母親、愛人告別情景的《臨刑前的黎明》(1958)以及艾·阿爾芳的描寫貧民生活的《大米》和《乞丐》(1962)等。此外,還有胡·巴爾馬塞達的他加祿語劇本《群山的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