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戲劇藝術創始於19世紀。在此之前,芬蘭長期處於瑞典王國的統治之下。俄瑞戰爭(1808~1809)之後,芬蘭歸屬俄國,實現瞭民族區域自治,經濟和文化才逐步得到發展,戲劇藝術亦應運而生。

  1827年在赫爾辛基成立瞭“戲劇之傢”,這是芬蘭最早建立的一個戲劇演出中心。當時主要由來自瑞典和德國的藝術團體演出。1840年芬蘭社會活動傢A.梅烏爾曼和P.哈尼卡甯共同倡議成立芬蘭語劇院。哈尼卡甯還於1845年首次用芬蘭文創作瞭喜劇《《巫師》。當時一些芬蘭大學生也試用芬蘭語演出劇目。1860年初芬蘭文學協會為瞭推動芬蘭語劇本的創作,發起評獎活動。A.基維根據芬蘭民族史詩《卡勒瓦拉》創作的第一部芬蘭語悲劇《庫勒沃》獲獎。此後他又相繼創作出喜劇《荒原上的鞋匠》(1864)和諷刺劇《訂婚》(1866)。這幾部劇本很快被編輯出版。這是用芬蘭民族語言出版的第一本劇作選集。1872年芬蘭語劇院建成(芬蘭人民劇院的前身),分為話劇和歌劇兩個部分,院長K.伯格博姆(1843~1906)是芬蘭戲劇創始人之一。

  芬蘭戲劇藝術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在芬蘭戲劇舞臺上常常提出諸如芬蘭民族獨立、芬蘭婦女的社會地位、芬蘭農民的命運、芬蘭工人生活的苦難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芬蘭戲劇傢通常都是社會活動傢,他們的經歷和對社會問題的關註,決定瞭芬蘭戲劇的特征和發展方向。芬蘭戲劇歷史上占主要地位的藝術流派是現實主義(或批判現實主義),但它很少受到歐洲其他國傢現實主義藝術流派的影響。芬蘭的民族獨立運動是芬蘭現實主義文學藝術流派的根基。

  A.基維是現實主義戲劇文學的開拓者。他以親身經歷為題材進行創作,作品中人物對話機智、生動,富有生活情趣。基維是芬蘭戲劇語言的巨匠。

  19世紀下半葉,批判現實主義女劇作傢M.康特先後創作瞭《工人的妻子》(1885)、《苦命的孩子》(1886)、《牧師之傢》(1891)等多部劇本,其中心題材是婦女解放和農民、工人問題。

  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一些青年劇作傢彷徨苦惱,看不到社會的出路,遂脫離瞭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藝術路線,成瞭法國象征主義和德國表現主義的追隨者。法國象征主義也在芬蘭形成新浪漫主義流派。當時活躍在詩壇上的E.雷諾(1878~1926)在1896年根據民族史詩《卡勒瓦拉》創作的詩劇《天國的白鵝》把法國象征主義與芬蘭民族主義熔於一爐,成為芬蘭新浪漫派戲劇的代表作。拉烏裡·哈拉(1890~1944)的劇作《最可愛的孩子》(1922),是芬蘭表現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品,主要特點是內容荒誕離奇、結構松散、人物類型化、語言快速簡短。20世紀30~40年代,法西斯勢力抬頭,芬蘭許多進步知識分子被迫害致死,在文學藝術中相繼出現瞭沙文主義和軍國主義傾向。愛國女劇作傢H.M.沃裡約基和埃爾維·西內爾沃(1912~?) 以實際行動和戲劇創作參與瞭反對這種傾向的鬥爭。前者於1933~1953年創作出一組反映芬蘭農村宗法制瓦解過程的劇本,特別引人註目。西內爾沃於1952年創作的《世界尚年輕》,通過年青姑娘烏麗亞娜的成長和她的戰鬥歷程,給人以嶄新的生活啟迪,在赫爾辛基工人劇院演出,受到熱烈歡迎。

  50年代中後期,法國劇作傢S.貝克特和E.尤內斯庫的《等待戈多》、《禿頭歌女》和《椅子》等荒誕派戲劇相繼在芬蘭劇院上演,對芬蘭戲劇藝術產生瞭影響。60年代和70年代,在芬蘭劇壇上“紀實劇”取代瞭荒誕劇,一些青年劇作者對現實生活不加粉飾和渲染,創作政治性的戲劇,以期幹預社會生活,促進社會改革。芬蘭是歐洲戲劇活動比較活躍的國傢,大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當過演員或業餘演員。80年代芬蘭有43座劇院和眾多的業餘劇團。芬蘭的戲劇藝術正向著多樣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