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女演員。在巴黎國立戲劇學院學習時獲悲劇及喜劇表演兩個二等獎。1862年進入法蘭西喜劇院。離去後,先在巴黎一些商業性劇院演戲,又去西班牙巡迴演出,然後進入巴黎奧德翁劇院。1874年,貝恩哈特重返法蘭西喜劇院,成為臺柱。此後,她先後去美國和歐洲不少國傢演出,都受到熱烈歡迎。她在將近50歲時買下復興劇院,但因健康原因,失去瞭她原有的傳奇性的灑脫體態。她為瞭彌補生理缺陷,在服裝上進行改革,繼續使廣大觀眾為之傾倒。1899年,她買下國際劇院,改建成薩拉·貝恩哈特特劇院。到瞭暮年,身患重病,瘸瞭一條腿,但仍堅持演出。1914年重演《茶花女》後,告別舞臺。

  1872年,貝恩哈特在奧德翁連演103場V.雨果名劇《呂伊·佈拉斯》,為當年巴黎劇壇一件大事。雨果親臨觀劇,稱贊她為“金嗓子”。她獨特的發聲和嗓音風靡瞭整整一代觀眾。她的聲音富有音樂感,臺詞念白有時類似吟誦,音色高亢,鏗鏘有力。她往往從齒尖吐字,有獨到的臺詞功夫。1874年重返法蘭西喜劇院後,和著名男演員穆內-絮利合作,以自己不尋常的演技成為雨果戲劇的出色解釋者。她和穆內-絮利於1880年重演的《愛爾那尼》,可以視為19世紀下半葉法國表演藝術的代表作。在復興劇院,她以詩情洋溢的表演,飾演瞭一系列優秀古典劇目,在《淮德拉》、《貝蕾妮絲》的演出中,再現瞭劇作者J.拉辛對女性的贊美。貝恩哈特還是後期浪漫主義代表作傢E.羅斯丹劇作的優秀體現者,她先後首演瞭羅斯丹的詩劇《遠方公主》和《撒馬利亞女人》。她在薩拉·貝恩哈特劇院演出瞭小仲馬的《茶花女》,首演瞭羅斯丹的詩劇《雛鷹》,重演瞭她早年飾演過的《哈姆雷特》,還首演瞭以往一貫被視為不能搬上舞臺的浪漫主義詩人A.de繆塞的詩劇《壞小子洛朗梭》。在這3部詩劇裡,她都反串小生,飾演主角,成為她不朽的藝術表演傑作。

貝恩哈特在《呂伊·佈拉斯》中飾女王

  在當時法國劇壇上,貝恩哈特的表演風格被視為是“現代”的。她不僅在戲劇表演上有高深造詣,而且喜好繪畫雕刻。她廣泛結交文人、畫傢與音樂傢,印象派繪畫和文藝思潮對她不無影響。她也受到巴黎詩人藝術傢的衷心愛戴,1896年12月曾舉辦規模盛大的“薩拉·貝恩哈特日”,使她的榮譽達於高峰。貝恩哈特被公認為19世紀末葉最傑出的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