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話劇團體。建立於1950年元旦,當時是一個包括歌劇、話劇、舞蹈、管弦樂隊的綜合性藝術團體,戲劇傢李伯釗任院長。1952年6月12日,原劇院的話劇團與中央戲劇學院話劇團合併,成立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劇作傢曹禺任院長,導演藝術傢焦菊隱任第一副院長、總導演及藝術委員會主任。曹禺、焦菊隱和前副院長、副總導演歐陽山尊、前副院長趙起揚,是劇院建設的奠基人。

  劇院擁有一批從事話劇藝術幾十年的老藝術傢,如舒繡文、葉子、田沖、刁光覃、夏夏淳、梅阡、趙韞如、朱琳、胡宗溫、方琯德、藍天野、蘇民、於是之、董行佶、童超、英若誠、呂恩、楊薇、狄辛、辛純、宋垠等。他們以藝術上的精深造詣贏得瞭廣大觀眾喜愛,為劇院的成長及藝術風格的形成奠定瞭基礎,並培育瞭一批後起之秀。

  劇院成立後,先後上演中外不同風格的劇目180多個。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田漢的《關漢卿》、《名優之死》,老舍的《龍須溝》、《茶館》和根據其原著改編的《駱駝祥子》,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傢》、《膽劍篇》、《王昭君》,丁西林的《三塊錢國幣》,姚仲明、陳波兒的《同志,你走錯瞭路》,趙起揚等改編的《智取威虎山》,梅阡根據魯迅小說編寫的《咸亨酒店》等,都受到觀眾的稱贊,大多成為劇院的保留劇目。

  進入80年代後,一批院內外中青年劇作傢的作品在劇院上演劇目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蘇叔陽的《丹心譜》、《左鄰右舍》,梁秉堃的《誰是強者》、《陣痛的時刻》,王志安的《吉慶有餘》、《秋天的旋律》,高行健的《野人》及他與劉會遠合寫的《絕對信號》,白樺的《吳王金戈越王劍》,何冀平的《好運大廈》,王樹元的《小巷深深》,魏敏等的《紅白喜事》,李龍雲的《小井胡同》等,都繼承和發展瞭劇院的藝術傳統和風格。

  劇院先後上演瞭外國優秀作品М.高爾基的《佈雷喬夫》、Н.Φ.波戈廷的《帶槍的人》、菲格雷多的《伊索》、莫裡哀的《慳吝人》、А.П.契訶夫的《三姐妹》、А.Н.奧斯特洛夫斯基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巴蘭格的《公正輿論》、斯特凡內斯庫的《流浪藝人》、W.莎士比亞的《請君入甕》、F.迪倫馬特的《貴婦還鄉》、彼得·普魯塞斯、烏爾裡希·貝希爾合寫的《屠夫》、森本薰的《女人的一生》、A.米勒的《推銷員之死》、柯培恩的《洋麻將》(《贏牌記》)、彼得·謝弗的《上帝的寵兒》(《莫紮特之死》)等幾十部劇作。

  北京人藝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重視從中外各種戲劇流派,特別是中國戲曲傳統中吸收有益的營養。經過30多年的實踐,逐步形成瞭中外觀眾公認的真實、深刻、質樸、含蓄以及形象生動鮮明、生活氣息濃鬱、舞臺形象和諧統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北京人藝的藝術風格。

  郭沫若、老舍、曹禺的作品和他們在文學戲劇上的淵博學識,培育瞭人藝的幾代人,對劇院藝術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院長曹禺不僅以其作品的現實主義成就推動瞭劇院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而且在劇院的藝術建設、人才培養等各方面都給予瞭有力的指導。總導演焦菊隱對中國戲曲和西方話劇藝術有精深造詣和獨到見地;他幾十年來的導演實踐及其理論建樹,對劇院的藝術道路和藝術風格的形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到1986年為止,劇院有17個劇目及近50位作傢、導表演藝術傢、舞臺美術傢和理論工作者獲得瞭文化部、中國劇協等頒發的各種獎勵。

  劇院一貫重視到全國各地進行巡回演出和國際文化交流。先後組織瞭近60次大型巡回演出,以30多個優秀劇目訪問瞭21個省、市、自治區的40個城市。從50年代開始,有4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數百位文學傢、戲劇傢或其他方面的朋友來劇院進行參觀、訪問、交流、教學。其中1955年蘇聯戲劇專傢庫裡涅夫來院擔任《佈雷喬夫》一劇的藝術指導,1981年英國著名導演托比·羅伯森來導演《請君入甕》,1983年美國作傢A.米勒親自執導他的名作《推銷員之死》,對劇院的藝術建設產生瞭重要影響,並引起瞭國際上的矚目。

《茶館》在國外演出的海報

  劇院先後派出作傢、導演、演員、設計等40多人次,參加各種代表團或作為專傢出訪瞭17個國傢和地區。從1980年起劇院開始以自己的優秀劇目到國外訪問演出,其中《茶館》曾出訪西德、法國、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推銷員之死》曾出訪新加坡,都在國際上產生瞭強烈反響。

  劇院自1958年起,自辦或與北京市戲曲學校合辦瞭6期演員訓練班、1期舞臺美術學員班。同時,也先後從中央戲劇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吸收瞭一些導、表演和舞美人材。這些人員大多已成為劇院的骨幹力量,新近畢業的一些年輕人也展現瞭他們的才華。

1962年周恩來、郭沫若與《武則天》一劇的演員合影

  北京人藝歷任副院長有:夏淳、刁光覃、黎光、方程、於民、於是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