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亞民族戲劇產生於19世紀50年代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它的萌芽狀態是一種宣傳愛國思想的簡單對白形式。表演者多為教師和學生,學校集會時在公共場所演出。後來逐漸出現瞭翻譯或改寫的外來劇本。民族解放鬥爭的發展和人民豐富文化生活的需要,促進瞭專業性演出小組的建立,演出活動逐漸遍及全國。為保加利亞民族戲劇發展奠定基礎的戲劇傢是Д.沃依尼科夫(1833~1878)。他於1858年開始寫作和組織戲劇團體並第一次吸收女演員。他的創作多為歷史劇,較著名的有《拉依娜公主主》(1866)。現實題材的劇本主要為喜劇,如《被曲解的文明》(1871)。隨後有作傢B.德魯麥夫(1840~1901),他的名劇《伊凡科》(1872)對啟迪民族意識起瞭重要作用。

  1878年保加利亞從土耳其統治下解放後,著名作傢И.М.伐佐夫和К.維利契科夫在1881年於普羅夫迪夫城建立瞭第一座民族劇院──盧森堡劇院。翌年建立普羅夫迪夫演員劇團。1892年建立保加利亞首都劇團,即“淚與笑”劇團。與此同時,在許多大城市逐漸產生瞭專業性劇團。此時的主要劇作有伐佐夫的《莫爾塔貢先生》、《米哈拉基老爺》、小說改寫的劇本《流亡者》及《軛下》,Κ.維利契科夫的《祖國》、《維欽佐與安日利卡》等。

  20世紀初,產生瞭大批體裁多樣、題材豐富的劇本,1907年由淚與笑劇團及基礎劇團等共同組建的索非亞人民劇院,促進瞭演劇事業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劇作傢有Κ.赫裡斯托夫(1875~1944)、А.基普羅夫(1880~1931)等。伐佐夫此時也寫瞭一些戲劇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升官圖》。它揭露瞭斯坦鮑洛夫統治時期投機鉆營、爭奪權位的醜惡行為,是批判現實主義在戲劇領域中的突出成就。這時期人民劇院的第一批演員有А.基爾切夫、Χ.幹切夫、А.佈捷芙斯卡、Г.基洛夫、К.П.薩拉弗夫等。個性派、象征派戲劇也開始搬上舞臺。這些流派在戲劇手法上往往把現實同神話傳說摻混在一起,表現出形式主義的特點。П.Ю.托多羅夫(1879~1916)的《走在前列的人》是民族戲劇中的佳作。

索非亞人民劇院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著名作傢兼戲劇傢Α.斯特拉希米洛夫(1872~1937)寫瞭風俗喜劇《婆婆》(1907)和悲劇《幽靈》(1902)。前者表現新興市民階級與宗法制殘餘勢力的沖突,後者針砭瞭新生一代與傢長制的沖突。伐佐夫還寫瞭一些歷史題材的劇本,如《鮑裡斯拉夫》(1900)、《走向深淵》(1910)、《伊瓦伊洛》(1911)等。這些劇本多以浪漫主義手法借古諷今,指斥以斐迪南為首的資產階級政府的獨裁統治,同時在一定意義上也揭示瞭人民作為歷史推動者的重要作用。此外還有С.安德列欽(1872~1934)的傢庭倫理喜劇、Y.車爾科夫斯基(1869~1926)的風俗鬧劇、B.斯塔馬托夫(1869~1942)的指斥資產階級統治的政治鬧劇等。

《走在前列的人》劇照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戲劇在題材上廣泛地反映瞭社會生活各個方面。

  20年代的劇壇上,歷史劇占有一定的比重,比較著名的有Л.斯托揚諾夫(1888~1973)的詩劇《托米裡斯》(1921)、Н.拉依諾夫(1889~1954)的《從前有一個時候》(1923)、С.科斯托夫(1879~1939)的詩劇《西美昂》(1929)等。

  風俗劇和心理劇也力圖擺脫以往的格局和程式化,著重突出本國的典型特征。較有成就的是 Р.斯托揚諾夫(1883~1951)的《工藝師》(1927)。

  20~30年代,喜劇創作的發展較為迅速。有成就的有 А.卡裡瑪(1871~1949)、Н.弗爾(1899~1969)、И.卡拉諾夫斯基。Б.熱廖茲科夫、Η.伊科洛莫夫、Α.涅諾夫等則以五光十色的社會風俗為題材寫風俗喜劇。

  在社會問題劇中,С.科斯托夫的喜劇《金礦》(1925)和《戈勒曼諾夫》(1927)享有盛名。諷刺劇有 Р.斯托揚諾夫的《權術傢》(1920)、Л.斯托揚諾夫的《護衛羊群的狼》(1936)。Й.約夫科夫的《百萬富翁》(1930)是經久演出的劇本,它諷刺的是省城產業主的市儈行徑,人物各具特色,豐富瞭民族喜劇人物的畫廊。

  這時期的舞臺表演藝術由於資產階級的嚴酷統治而無重大發展,但人民劇院的主要導演Н.馬薩裡丁諾夫創辦的戲劇學校培訓瞭一批演員,成功地演出瞭許多國內外著名劇本。30年代,戲劇活動傢 Б.丹諾夫斯基建立瞭工人劇院──人民舞臺,把當時的進步戲劇力量組織瞭起來。

  1944年解放後,形成瞭一個以反法西斯鬥爭為中心題材的戲劇創作高潮。代表作品有Κ.丘裡亞夫科夫的《鬥爭在繼續》(1944)、О.瓦西列夫的《警報》(1947)等。К.吉達羅夫(1902~  )的《沙皇的恩典》(1949)上演時因其強烈的戲劇效果而引起轟動,屢演不衰。

  50年代,反映社會主義改造和生產建設的戲劇創作題材大量增加。有少數劇作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如吉達羅夫的《奮進的歲月》(1955)、Г.卡拉斯拉沃夫(1904~1980)的《加貝羅夫一傢》(1955),表現瞭農村合作化運動和激烈的階級鬥爭。М.佩特卡洛娃(1900~  )的詩劇《土地暴動》(1955),寫的是1850年反土耳其起義運動。丘裡亞夫科夫的《第一次打擊》,以國會縱火案與萊比錫審判為背景,表現瞭季米特洛夫同德國法西斯頭目的英勇鬥爭。

  1956年以後,戲劇創作轉趨活躍,詩人寫出瞭一系列抒情意味很濃的戲劇作品,形成一股新的戲劇浪潮。代表作有И.佩依切夫的《每一個秋天的夜晚》(1958)、И.拉多耶夫的《世界是狹小的》、Г.加戛羅夫(1925~  )的《檢查官》(1965)等。這些作品在題材選擇上沒有固定格局,主題思想追求哲理性,人物塑造上註重內心世界的揭示,影響較大。

  60年代以後,戲劇傢們開始大膽地觸及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寫出瞭許多好的作品,如吉達羅夫的《伊凡·希什曼》(1962)、《封鎖》(1969),Л.斯特列爾科夫的《相逢》(1962)、《那兩口人》(1977)等。有些著名的散文傢也開始從事戲劇創作,其中 Д.迪莫夫的《自寫歷史的女人》(1959)、《有罪的人》(1960)、《在阿爾柯 -伊利斯的休假》(1963)占有重要地位。Й.拉迪契科夫的《騷亂》(1967)、《試飛》(1979)等,以現代派手法成功地表現瞭鄉土內容。Н.魯塞夫(1932~  )的著名歷史劇《從大地到蒼穹》(1976),С.斯特拉蒂耶夫(1941~  )的喜劇《羅馬的浴池》(1977)和《皮夾克》(1979)在國內外演出,也為保加利亞戲劇贏得瞭聲譽。

《在阿爾柯-伊利斯的休假》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