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老匯是紐約曼哈頓區一條大街的名稱,其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中心,因而百老匯這一辭彙已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同義語。自19世紀中葉起,百老匯劇院逐漸增多而使這條大街燈火輝煌,獲得瞭“偉大的白色大道”之稱。20世紀初,百老匯劇院約有20多傢,1925年百老匯的劇院曾多達80傢,由於其他娛樂形式的競爭至1980年隻剩下40傢,在1927~1928年度的演出季節,百老匯上演的劇碼多達280出,但在70年代已降為50出左右。

 百老匯上演各種樣式的戲劇,主要以豪華壯觀、有歌有舞、場面宏大的音樂劇招徠觀眾。這種音樂歌舞劇已成為美國特有的劇種和百老匯的命脈。

  美國劇聯於1946年以美國著名女演員兼導演安托尼特·佩雷的名字設立瞭托尼獎,相當於電影界的奧斯卡獎,每年頒發19項給百老匯戲劇,有最佳戲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女演員獎、最佳男女配角獎、最佳音樂劇本獎、最佳音樂劇導演獎、最佳音樂劇總譜獎、最佳音樂劇歌詞獎、最佳音樂劇舞蹈編導獎、最佳音樂劇男女演員獎、最佳舞美設計獎、最佳燈光設計獎、最佳音樂劇男女配角獎、最佳重演劇目獎和特別獎。當前,此獎在美國劇院和演出人聯盟以及美國劇聯的領導下,由12位劇評傢和學者組成的提名委員會提名,最後由戲劇藝術傢組織的600多名成員投票表決得出,獲獎者隻領取金質獎章,無獎金。

  外百老匯是指紐約商業性戲劇中心之外的戲劇活動,多半由一些劇團在第41街至第56街的劇院或租用的舊廳堂和地下室演出。它早在20世紀初就曾以先鋒派姿態出現,主要特征是以較低成本進行戲劇實驗,並為百老匯不加賞識的戲劇工作者提供演出機會。兩座早期知名的外百老匯劇院都成立於紐約格林威治村。其一是1914年成立的華盛頓廣場劇院,演出一些為商業性劇院忽視而具有藝術價值的戲劇,後於1919年演變成同仁劇院,在提高美國戲劇的水平方面起瞭很大作用;其二是普羅文斯頓劇社,由華盛頓廣場劇院的一些成員於1915年在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頓建立,旨在“給美國劇作傢提供一個自由表達自己思想的機會”,1916年移至格林威治村,一直活躍瞭十幾年,尤以首先演出E.奧尼爾的劇作而聞名。

  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外百老匯曾是上演工人戲劇和具有左翼政治思想的劇作的場所,其中最知名的劇團是M.哥裡利克的集體劇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外百老匯不僅上演新劇目,也復演百老匯演出失敗的劇目,而且勇於在導、表演和演出風格上進行大膽探索,從而形成一個聲勢浩大的外百老匯運動。60年代,外百老匯每年約上演80多個劇目,包括古典劇、嚴肅劇、喜劇、實驗劇和歌舞劇等各種流派的戲劇作品。

  但是外百老匯在60年代後也漸趨商業化,演出費用不斷上漲。一些年輕劇作傢便在格林威治村的一些咖啡館、酒吧、頂樓或教堂以極低成本演出更加新穎的實驗劇。這種趨勢發展迅速,到1972年已有30多個劇組成立瞭一個外百老匯聯合會,從而又出現瞭一個外外百老匯運動。

  外外百老匯的主要創建人是G.西諾和E.斯圖爾特。西諾自1958年起把他的咖啡館提供給詩人、音樂傢、演員等藝術傢,使他們能把自己的創作呈現在顧客面前。西諾因此而被譽為“外外百老匯之父”。E.斯圖爾特所開設的拉媽媽咖啡館,從1962年起便不斷上演新戲,因此她被譽為“外外百老匯之母”。到70年代中期,外外百老匯已有78個主要劇組,每年約演出630餘場節目。

  百老匯自60年代中期起因演出成本增高,票價上漲,外百老匯和外外百老匯以及地區劇院和大學劇院逐漸打破瞭以往百老匯對戲劇演出的壟斷地位。百老匯的演出商為瞭牟利,也常把別處已上演成功的劇目搬來上演,漸漸成為美國戲劇的一個展覽窗口,展示美國各地出現的成功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