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時,巴西的印第安民族曾經在葡萄牙傳教士的指導下,演出慶祝節日的宗教劇。但是直到18世紀以後,才有巴西出生的作傢撰寫劇本。薩爾瓦多·德·梅斯基塔用拉丁文寫作古典神話題材的詩劇;若瑟·博爾吉斯·德·巴羅斯撰寫宗教題材的喜劇;貢薩洛·拉瓦斯科曾經演出過3出聖禮劇。以被葡萄牙宗教裁判所處死的劇作傢A.J.da西爾瓦的悲慘命運為題材的浪漫主義詩人D.J.貢薩爾維斯·德·馬加萊斯(1811~1882)創作的悲劇《安托尼奧·若瑟,或詩人與宗教裁判所》,被認為是巴巴西民族戲劇的第一座裡程碑。

  19世紀初巴西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帶動瞭民族戲劇的發展,許多詩人和小說傢,同時在戲劇的領域發揮他們的創作才能,如詩人 A.貢薩爾維斯·迪亞斯(1823~1864)、小說傢 J.M.de阿倫卡爾(1829~1877)。後者的《傢裡的魔鬼》(1864)提出瞭巴西的傢庭問題,以風俗主義的手法進行善意的諷刺。

  19世紀巴西民族戲劇的第一個重要劇作傢是M.佩納(1815~1848)。他的喜劇《鄉村裡正義的和平》(1842)和《靈魂的弟兄》(1847)是他的代表作,以諷刺、幽默而帶著人情味的風格再現瞭當代城鄉的生活場景。

  同樣以喜劇聞名的是J.M.de馬塞多(1820~1882),他的《白色幽靈》(1856)和《加利福尼亞來的表兄》(1858)均以浪漫主義手法譴責瞭金錢的關系和世俗的偏見。

  19世紀末,巴西戲劇偏重於風俗主義,見之於A.阿塞維多(1855~1908)和J.J.de佛蘭薩(1838~1890)的作品中。後者以輕松的喜劇《候選人》(1881)和鬧劇《女博士》受到觀眾的歡迎。

  20世紀初,巴西戲劇繼續風俗主義的潮流,題材集中於裡約熱內盧等大城市裡中產階層生活中各方面的問題,主要是愛情以及關於愛情的道德觀。1932年,J.卡馬戈(1898~1973)演出瞭《願上帝報償你》,顯示出社會批判的傾向。G.費蓋雷多(1915~  )和奧塔維奧·德·法裡亞(1908~  )都以現代主義的風格進行戲劇創作。

  40年代以來,比較重要的劇作傢有:N.羅德裡格斯(1912~  ),他的悲劇《新娘的衣服》(1943)被許多評論傢認為是真正具有現代革新傾向的劇作。J.安德拉德(1922~  )和 D.戈梅斯(1922~  ),也以現實主義和風俗主義相結合的風格進行創作,探索巴西社會的現實問題。前者以人物塑造和心理分析見長,後者則深刻反映瞭人民群眾的希望和失望。阿裡亞諾·蘇阿蘇納(1927~  )的戲劇主要以東北部地區的鄉村為背景,吸收瞭意大利藝術喜劇的一些手法。而O.林斯(1924~1978)則運用瞭浪漫主義的豐富想象,把這個地區的許多民間傳說戲劇化瞭。

  50~60年代,巴西戲劇的實驗性傾向加強,各種不同風格的嘗試在各種范圍內進行,尤其是一種把音樂、舞蹈和歌唱結合進戲劇結構的作法,更為令人註目。除瞭出現許多實驗劇團、業餘劇團和獨立劇團之外,還在聖保羅和其他中心城市建立瞭戲劇學校。在這方面作出重要貢獻的戲劇傢有A.博亞爾、小埃米洛·博爾巴以及維塔爾·桑托斯等人。

  

參考書目

 Diregao de A.Coutinho,A Literatura no Brasil,Rio de Janeiro,1955.

 A.A.Limã,Introdugao A Literatura Brasil,Rio de Janeiro,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