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魏斯科普夫

  德國作傢。1900年4月3日生於佈拉格,父親是銀行職員,母親是捷克人。1918年被徵召入奧匈帝國軍隊服役,軍中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次年入佈拉格卡爾大學修習文學和歷史,1923年畢業,獲博士學位。1921年捷共共建黨,魏斯科普夫是最早的黨員之一。1923至1924年間,被多次指控犯“文字叛國罪”。1927年參加在莫斯科舉行的第一次革命作傢代表會議。1928年移居柏林,與亞歷克斯·韋丁結婚,並任《柏林晨報》文藝編輯。1930年參加在哈爾科夫召開的第二次國際革命作傢代表會議。1933年被納粹驅逐出境,回佈拉格,擔任《工人畫報》(後改名《國民畫報》)主編。1939年法西斯軍隊攻占佈拉格後,去巴黎;同年秋天應美國反法西斯作傢同盟邀請赴紐約。在美國居住10年,進行創作並參加“流亡作傢委員會”工作,幫助西格斯、基施、馬爾希維查等作傢逃離歐洲。他的作品大多在這時期寫出,在美國、南美洲、英國、瑞典等地出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歷任捷克駐美國大使館參贊、駐瑞典公使和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1953年移居東柏林,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國籍,與維利·佈雷德爾主持《新德意志文學》雜志的編輯工作。1955年9月14日在柏林逝世。

  魏斯科普夫開始時創作戲劇,不久從事詩歌寫作。詩集《鼓響瞭》(1923)匯集瞭他最初創作的富有民歌色彩的戰鬥詩歌,其中一些詩篇贊美瞭俄國十月革命。

  魏斯科普夫的作品主要是長篇小說。《斯拉夫人之歌》(1931)寫一個出身資產階級的青年同本階級決裂,投向無產階級的過程,具有自傳性質。《麗西或者誘惑》(原名《誘惑》,1937)是他最受歡迎的作品,以30年代初期柏林為背景,通過一個工人傢庭出身的青年婦女的遭遇,表現當時一部分德國人受法西斯蠱惑宣傳的欺騙,反映瞭進步勢力的反抗鬥爭。《新日子來臨之前》(1944,英文版1942和《敢死隊》(1945,英文版1944),都取材於反法西斯鬥爭;前者寫斯洛伐克愛國志士反抗德國法西斯占領軍和本地內奸的武裝鬥爭,後者寫一個納粹士兵贖罪的故事。

  魏斯科普夫規模較大的作品是小說三部曲:第一部《告別和平》(1950,英文版名為《多瑙河畔的黃昏》,1946) 和第二部《在洪流中》(1955,英文版名為《他們時代的孩子們》,1948)業已完成;第三部《世界在陣痛中》(1960)僅存殘稿。這部巨著描繪瞭奧匈帝國的沒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誕生,兩個出身資產階級的青年人同本階級決裂,“告別”舊世界,轉向無產階級。故事從1913年延續到1921年,人物活動的場所從佈拉格、維也納擴展到瑞士、意大利和俄國。作者運用多種藝術手段,描繪瞭一幅廣闊的時代和社會圖景。

  魏斯科普夫稱報告文學是革命文藝的“輕騎兵”,早年寫作的《轉乘通向二十一世紀的列車》(1927)和《未來在創建中》(1932),報道瞭當年蘇聯艱苦卓絕的社會主義建設。他的《廣州之行》(1953)介紹瞭新中國獲得的進步,指出中國人民不但能夠推翻一個舊世界,而且也能夠創建一個嶄新的社會。

  魏斯科普夫還寫過許多出色的軼事文學作品,如《強權者》(1934)、《不可戰勝的人們》(1945)等,大多取材於反法西斯鬥爭。

魏斯科普夫所譯的中國詩集

  魏斯科普夫還著有關於文學和語言的論著《在異國天空下──德國流亡文學綱要,1933~1947》(1948)、《保衛德語》(1955)和《文學巡禮》(1956)。後者是作者生前自編的文學評論集,其中有論述中國詩歌、毛澤東的文藝思想以及趙樹理、丁玲和田間等人的文章。

  魏斯科普夫的譯作《中國詩歌》(1953)收入他翻譯的中國古今詩歌數十首,其中包括魯迅、毛澤東、艾青、賀敬之、何其芳等人的詩作。田間的長詩《趕車傳》(1953)也由他譯成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