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在歐洲產生的文學藝術流派和思潮。未來主義興起於義大利,隨後傳入俄國,在法國、英國、德國、波蘭等國也有一定影響。未來主義的創始人是義大利詩人、戲劇傢馬裡內蒂,代表人物有帕拉澤斯基、戈沃尼、帕皮尼、索菲奇等。1909年2月20日,馬裡內蒂在法國《費加羅報》發表《未來主義宣言》,宣告未來主義誕生。翌年,他又發表《未來主義文學宣言》,進一步闡明這一流派的理論主張和文學創作原則。

  未來主義的成員和理論都頗為龐雜。它受到尼尼采、柏格森哲學思想的影響。未來主義者以同舊的傳統的文化相決裂、追求文學藝術內容和形式的革新為旗幟。他們聲稱意大利和歐洲已走上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道路,大規模的機器生產,科學、技術、交通、通訊的飛速發展,使客觀世界的面貌和社會生活的內容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現代大都市,機器文明,速度和競爭,已構成時代的主要特征。未來主義認為,文學藝術的使命應該是勇於探索未知,面向未來,從反映停滯不前的、死氣沉沉的現實,轉而反映新的現實和以此為基礎的新的價值觀念,“歌頌進取性的運動”、“機器文明”,歌頌資本主義都市動亂的生活,贊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展示人的意識的沖動。在未來主義者看來,戰爭、暴力、恐怖,都是為著摧毀舊的傳統、創立新的未來所必需的,因而都是應該贊美的。他們鼓吹文學藝術應該歌頌任何戰爭,因為戰爭是“偉大的交響樂”,是“世界的唯一潔身之道”。

  未來主義者否定一切文化遺產和傳統。他們認為人類既往的文學藝術和現存的文化都已腐朽、僵死,無法反映當今飛躍發展的時代,提出“摒棄全部藝術遺產和現存文化”、“摧毀一切博物館、圖書館和科學院”的口號。他們打著探索和認識現代生活的本質的旗號,把愛情、幸福、美德這些傳統的主題排斥於文學藝術之外,把脫離人類社會的、抽象的因素如“運動”、“速度”、“力量”等視為美的準繩,因而不可避免地陷入虛無主義。

  在藝術形式上,他們提倡以“自由不羈的字句”為基礎的詩,以便隨心所欲地表達運動的各種各樣的形式、速度以及它們的組合。他們強調直覺,主張用一系列的“類比”、“感應”、“凌亂的想象”,排斥理性和邏輯,表現作者朦朧的、奧秘的感受和不可理解的事物,表現病態、夢境、黑夜,甚至死亡。一些未來主義者走得更遠,要求取消語言規范,消滅形容詞、副詞和標點符號,而僅僅借助奇特的文字遊戲,詞語的字體變化,各種圖案的剪貼、組合,模擬自然界雜亂的聲音,甚至使用枯燥的數學符號、樂譜,來賦予字句以他們想表達的涵義,從而開辟瞭通向非理性主義和形式主義的道路。

  未來主義從文學開始,很快席卷繪畫、音樂、戲劇、電影、雕塑、舞蹈、建築等各個藝術領域。例如,1910年2月11日,畫傢博喬尼、巴拉等發表《未來主義繪畫宣言》,主張繪畫不再表現“靜態”,而是描繪“運動感”。1915年,馬裡內蒂、塞蒂梅利、科拉等發表《未來主義戲劇宣言》,斷言既往的戲劇都是迂腐、冗長、靜止的心理分析劇,業已失去生命力,要求“徹底摧毀導致傳統戲劇僵死的手法”,代之以在極端有限的時間、空間和情節裡,表現“從潛意識、捉摸不定的力量、純抽象和純想象中發掘出來的一切,不管它們如何違背真實、離奇古怪和反戲劇”。

未來主義的代表人物馬裡內蒂、帕皮尼、帕拉澤斯基等

  未來主義一方面承認藝術是認識和反映生活的一種手段,作瞭種種大膽的、新奇的試驗,在擴大表現手法上有所突破;但另一方面,由於這個流派的藝術傢從主觀唯心主義的立場出發,把這種認識和反映過程中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把某些手法予以極端的、無限的誇大,往往使它們達到完全脫離客觀實際的荒謬的地步。這些正是未來主義同其他現代派文學藝術相通之處。在西歐早期象征主義中,已可看出未來主義的萌芽,而在其後的現代派文藝中,從立體主義、結構主義到達達主義,從皮蘭德婁的怪誕劇到荒誕派戲劇,又可看到未來主義的影子。

  以馬裡內蒂為首的未來主義右翼,後來在政治上發生蛻變,迎合意大利壟斷資產階級殘酷競爭、追逐權力的貪婪野心和向外侵略擴張的民族沙文主義、軍國主義的狂熱情緒。1912年,馬裡內蒂等發表宣言,支持意大利政府發動的侵略埃塞俄比亞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少未來主義作傢、藝術傢狂熱歡呼帝國主義戰爭,並志願上前線作戰。1918年,馬裡內蒂等人建立“未來黨”,同墨索裡尼的法西斯黨公開合作,同流合污。在20年代,一些未來主義者把藝術創作屈從於法西斯的政治宣傳,進一步墮落為墨索裡尼獨裁政權的工具。

  未來主義的另一部分成員,如帕拉澤斯基等,主要是從探索藝術革新的目的出發,走上未來主義道路的。未來主義是他們不滿現存秩序、擺脫傳統勢力和舊文化的羈絆、尋求新的模糊的現實、革新藝術內容與形式的要求的反映。他們並不接受馬裡內蒂的政治主張。未來主義右翼在政治上的墮落和極端形式主義的傾向,使他們感到失望,紛紛脫離它的行列。

以未來主義所宣揚的速度、運動、強烈節奏為題材的漫畫

  也有些成員,在向資本主義制度和文化提出挑戰的同時,嘗試把未來主義文學藝術傳播到下層人民,特別是工人群眾中去。其中一些人經歷嚴峻的考驗,後來投身於反法西斯鬥爭,或參加瞭抵抗運動。

  在法國,吉約姆·阿波利奈爾於1913年響應馬裡內蒂的主張,發表瞭《未來主義的反傳統》,提出“立體未來主義”。阿波利奈爾的詩歌表達瞭知識階層在動亂的時代裡對舊世界的厭倦、苦悶的情緒,對現代文明和科學技術新成就的贊美和追求。他的某些詩意象鮮明,節奏感強,流暢靈活,豐富瞭詩歌的表現能力。他使用樓梯式的詩歌格式,對馬雅可夫斯基起瞭良好的影響。

  俄國未來主義在十月革命以前十分活躍。1911年,謝維裡亞寧在彼得堡發表宣言《自我未來主義序幕》(稱自我未來主義)。翌年,佈爾柳克、卡緬斯基、赫列勃尼科夫、馬雅可夫斯基等在莫斯科發表宣言《給社會趣味一記耳光》(稱立體未來主義)。自我未來派不滿客觀現實,宣揚個人至上,反映出資產階級在革命高潮前夕的頹喪消沉情緒。立體未來派是現存秩序的叛逆者,否定文化遺產和資產階級藝術,聲稱要“把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等等從現代輪船上丟下水去”。

  馬雅可夫斯基在未來主義的旗幟下開始詩歌創作,是俄國未來派的積極方面的代表。他在詩歌的形式和語言方面都作瞭革新,用新奇的詞語,生動、誇張的形象,描畫資本主義都市和資產階級的醜惡,顯露出批判的鋒芒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飽含革命的熱情,但有時流於形式主義,晦澀難解。

  十月革命以後,多數俄國未來主義者參加瞭蘇維埃政權的政治鼓動工作。馬雅可夫斯基表現出極大的政治積極性,成為革命的歌手,受到列寧的重視,發生瞭重大的國際影響。但對於未來主義者以《公社藝術報》為陣地,宣揚文化虛無主義,以蘇維埃“國傢的藝術”相標榜的錯誤,列寧曾予以嚴肅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