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魏納特

  德國詩人。1890年8月4日生於馬格德堡。中學畢業後先在機器製造廠當學徒工,後從事美術工作,投身於德國工人運動。戰後,開始寫政治諷刺詩,1921年發表第一批詩歌。曾參加政治諷刺劇團演出,在萊比錫酒吧間劇場“蒸餾瓶”以以及在皮斯卡托爾導演的“紅色活報劇”中擔任角色和詩朗誦。1928年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傢聯盟”成立,魏納特是發起人之一,同時任左翼文藝刊物《左翼陣線》雜志編輯。1929年加入德國共產黨。曾在2,000多次群眾集會上朗誦自己的詩歌,成為群眾歡迎的“工人詩人”。1931年魏納特訪問蘇聯回國,遭到審訊和迫害,他的朗誦活動一度被禁止。1933年納粹執政,他出走法國,用詩歌朗誦,呼籲人們起來反對納粹並吞薩爾區的企圖。1935年移居蘇聯。1937年參加西班牙反佛朗哥戰爭,1938年隨國際縱隊撤往法國南部,被法國政府扣押,獲釋後回莫斯科參加對德廣播工作。1943年被居留蘇聯的德國流亡者和戰俘推選為“自由德國民族委員會”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於1946年回到蘇軍占領區,擔任國民教育總局副局長,負責文學藝術和新聞出版工作。1953年4月20日病逝於柏林。

  1933年以前,魏納特的詩歌幾乎與魏瑪共和國每一宗政治事件都有關系,成為這段歷史時期的編年史。他在詩歌中揭露、鞭撻瞭社會的弊病和反動勢力。詩人把魏瑪共和國時期看作是處在威廉帝國和納粹第三帝國之間的歷史“插曲”,這時期的詩作約400首,收入題名為《插曲》(1950)的詩集中。他還寫過同情中國革命的詩篇《幫助中國!》(1931)、《蔣介石》(1931)等。

  在西班牙內戰期間,魏納特在前線創作鼓舞士氣的戰歌,其中著名的是《國際縱隊之歌》(1936)。這時期寫的詩歌、報道和短文都收在《同伴們》(1951)一書中。

魏納特在群眾集會上朗誦自己的詩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寫瞭不少呼籲德國士兵放下武器的傳單詩,其中著名的有《告德國士兵》(1941) 和《反對真正的敵人》(1943)。他在斯大林格勒前線寫成的日記《斯大林格勒回憶錄》(1951),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獻,被譯成多種文字。

  魏納特從1933至1945年創作的詩歌收入《向黑夜呼喚》(1947)一書。1945年以後,發表過反映現實生活的詩歌和散文,但此時已疾病纏身,很少創作。此外,他還翻譯瞭鮑狄埃、謝甫琴科、萊蒙托夫等詩人的作品。

  魏納特寫詩是為瞭在群眾集會上朗誦,或寫在傳單上作宣傳鼓動。他的創作繼承並發揚瞭海涅和韋爾特的政治諷刺詩傳統,語言鮮明生動,簡短有力。他善於使用雙關語、方言、縮略語、經過改寫的諺語、成語,並創造出許多新詞來增強詩的諷刺效果,運用對話和問話來提高詩歌的朗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