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尼采

  德國哲學傢、詩人。1844年10月15日生於薩克森地區的勒肯。父親是新教牧師,1849年去世,母親帶他和妹妹遷往瑙姆堡。1858~1864年在舒爾普福特文科中學學習,受到很好的古典語言文學教育。1864年秋入波恩大大學,學習古典語言文學,聽著名語文學傢裡奇爾的課。不久,裡奇爾到萊比錫大學任教,尼采在1865年10月前往萊比錫學習。1867~1868年曾服兵役約半年。

  在萊比錫學習對其思想成長和個人生活起瞭決定性的作用。這時他讀到叔本華的主要著作《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贊賞叔本華的悲觀哲學思想。1868年11月,尼采認識瞭瓦格納,對瓦格納的藝術天才十分欽佩。1869年春,尼采應聘到瑞士巴塞爾大學任教,他在大學的就職講演是《荷馬與古典語言學》。

  1869~1878年,尼采除瞭在普法戰爭期間作為志願兵在前線當瞭幾個月衛生兵和1876年10月至1877年9月因病休假外,一直在巴塞爾大學擔任古典語文學教授。在這10年裡,他曾多次請求不教古典語文學,爭取獲得哲學教授的席位,未能如願。1872年初,尼采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劇的誕生》出版,論及希臘的藝術起源於兩種精神,即酒神狄奧尼索斯精神和太陽神阿波羅精神,前者抒發為音樂,後者體現為雕刻、敘事詩等。書中談到古希臘悲劇如何從音樂中產生,如何沒落,並預言古希臘藝術的精神將在瓦格納的歌劇裡得到新生。

  1873年開始,尼采寫成4篇《不合時宜的看法》。第1篇《大衛·施特勞斯。自白者和作傢》在1873年8月發表,作者通過對施特勞斯的批評,攻擊當時風行的歷史主義。第2篇《論歷史對人生的利弊》於1874年2月發表。同年10月發表第3篇《教育者叔本華》,把叔本華當作哲學傢的表率,實際上是借叔本華談他自己。他認為哲學傢應是一個偉人,鄙薄名譽地位,探討人生意義,甘心為真理而受苦,成為世人的教育者。1876年7月發表第4篇《理查·瓦格納在拜羅伊特》。這時,尼采已經看出瓦格納的弱點,覺得瓦格納隻喜歡嘩眾取寵。

  1876年,尼采的健康狀況不佳,眼疾日益嚴重,從這年10月免去教學任務,在瑞士及意大利各地休養,但是著述並未中輟。1878年5月他的新作《人性的──過於人性的。一本為自由思想者而寫的書》出版。這部書是為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而寫。1879年3月《混雜的意見和格言》,11月底《漫遊者和他的影子》先後出版,合並成《人性的──過於人性的》的第2卷。這本著作在文體上有新的特色,采用格言體,並且以潛在的對話的方式敘述,與柏拉圖的《對話集》相似,談話對手是瓦格納、叔本華,或者是他自己的影子,漫遊者本人是尼采自己。1881年8月出版的《晨曦·關於道德成見的思想》和1882年出版的《歡快的科學》是對傳統道德的抨擊。

  1883年,尼采致力於寫作他的主要著作《查拉圖什特拉如是說》,1884年1月出版。查拉圖什特拉是古代波斯拜火教的創始人,尼采借這個教主之口,說出自己的哲學思想,其中兩個主要內容是“超人”和“萬物永遠還原”。尼采在書中預言,由於世風日下,人已變形,因此必然要出現一種新人,即“超人”。他宣稱“上帝已死”,並用“一切價值重新估價”為口號,攻擊基督教宣揚的“奴才道德”。尼采企圖以此克服迄今為止的西方哲學的弱點,在精神發展史上引起一個轉折,他把這本書稱作“為眾人又不為任何人的書”。

  1886年7月發表《在善與惡的彼岸》,這本書涉及尼采以後著作裡的各種問題。尼采的新的立場在善與惡的彼岸,即不承認現有的衡量善惡的標準,這些標準是有權勢的統治者制定出來強加於人的。他認為應該有新的標準,於是也就有新的價值,對原有價值都要進行重新估價。

  1887年11月10日發表的《道德的系譜學》,是《在善與惡的彼岸》一書的補充和續篇。尼采揭示瞭道德上偏見的根源,讓人看到人的本性深處潛伏著仇恨、報復和殘忍等魔鬼,一旦有一種力量把這些魔鬼解放出來,它們就不受善與惡的控制。尼采在這裡使用瞭“金發野獸”這個字眼,作為對人的本質的診斷,實際上揭露瞭資本主義社會裡人身上的“非人性”的本質。

  1888年是尼采神志清醒地生活和創作的最後一年。他似乎感覺到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廢寢忘食地工作,以驚人的速度完成瞭以下幾篇著作:《偶像的毀滅》(9月7日付印)、《瓦格納真相》(9月16日發表)、《反基督徒》(9月30日完成手稿)、自傳《看啊,這人》(11月6日付印)、《尼采反瓦格納》(12月15日手稿付印)。還有未完成的草稿《達到權力的意志》,副標題是《一切價值的重新估價》。尼采還留下瞭大量的筆記,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未撰寫成文的思想。1960年卡爾·施萊希塔把這些遺稿按照年代加以整理,匯集成冊發表,書名為《八十年代的遺稿》。

  1889年1月7日尼采摔倒在意大利北部城市都靈的街頭,從此神經錯亂。他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在巴塞爾和魏瑪度過瞭他一生中最後的11年,於1900年8月25日在魏瑪去世。

  尼采既是哲學傢,又是詩人。他一生用格律體和自由體寫過許多詩歌,其中有的詩歌語言優美,詩意濃鬱,例如1888年寫的《威尼斯》和《落日西沉》。《查拉圖什特拉如是說》既是哲學著作,又是散文詩,全書充滿瞭寓意和隱喻,有《聖經》風格。尼采的論戰文章和大量格言,思想深邃,文筆犀利,性格突出,獨具一格,他被公認為是德國最優秀的文體傢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也不乏晦澀之處,常使解釋者為難。

  尼采是個頗有爭議的哲學傢,近百年來,對他的評論毀譽不一。尼采活動的時代是在1870年普法戰爭以後。這時德國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德國工人階級日益壯大,階級矛盾日益尖銳,人們看到社會的弊病,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傳播。又有一些人則在另一方面尋找出路,尼采哲學便應運而生。他的哲學有批判現存制度的一面,尤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宗教和道德的虛偽的揭露批判,極為有力。他反對一切舊的傳統,是個徹底的偶像破壞者。但是他站在精神貴族的立場上反對資本主義,強調天才、“超人”,蔑視群眾,從個人主義出發,既揭露資本主義,也反對社會主義。尼采的思想從20世紀初以來在世界上產生瞭廣泛的影響。它曾對因不滿現實而探求新路的知識分子起過積極作用,同時反動勢力也把它當作他們的思想基礎,例如德國的納粹分子就把尼采的思想奉為他們的圭臬。在文學上,20世紀前期的許多德語作傢,乃至歐洲其他國傢的作傢,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尼采思想的影響,其中突出的有“格奧爾格派”作傢、托馬斯·曼、海塞,法國作傢紀德、馬爾羅等。尼采思想不僅在文學上,而且在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研究中也有影響。尼采思想在“五四”時期傳到中國,它對初期的魯迅、郭沫若等人發生過影響,促使他們向舊的封建傳統進行挑戰,但在40年代也有人利用尼采散佈法西斯觀點。

尼采故居

  

參考書目

 Stefan Zweig,Der Kampf mit dem Dämon (Hölderlin. Kleist. Nietzsche),Leipzig,1929.

 Rudolf Steiner,Friedrich Nietzsche,Dornach/Schweiz,1963.

 Curt Paul Janz,Friedrich Nietzsche,München,Wien,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