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是一個多民族國傢,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早在7世紀前,斯拉夫部落就來到巴爾幹半島定居。9世紀中期,它們有瞭自己的文字,並吸收瞭古希臘、羅馬、拜占廷和東方的優秀文化。12~13世紀,它們曾建立一些小國。14世紀末和16世紀初,它們分別遭受奧斯曼帝國和奧地利哈佈斯堡帝國的侵犯,幾百年的異族統治,使它們的文化遭受嚴重摧殘。19世紀,隨著民族解放鬥爭的興起,各民族文學呈現繁榮的局面。它們在發展過程中互相影響,同時又各具有本民族的風格和特點。

  塞爾維亞書面的文學作品約出現於9世紀後半期。12~13世紀時,以寺院為中心的宗教文學較為發達。14世紀,傳記文學有瞭較大的發展。14世紀末,由於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入侵和長達400多年的統治,文學的發展受到阻礙,隻有民間口頭文學比較活躍,出現瞭許多反映抗擊外族入侵的英雄史詩。18世紀,在歐洲啟蒙運動和民族復興思潮的推動下,文學也逐漸擺脫中世紀傳統的束縛,開始描寫世俗題材,多西特伊·奧佈拉多維奇(1739?~1811)的創作為世俗文學奠定瞭基礎,他的代表作品有《奧佈拉多維奇的生平奇遇》。

  19世紀上半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文化教育和科學得到發展,許多定期刊物也相繼問世。武·卡拉吉奇(1787~1864)是民族復興運動著名的活動傢,他以人民口語為基礎,對塞爾維亞語進行瞭改革,使它和克羅地亞語合為一種文學語言;同時,還搜集、整理、出版瞭大量的民間文學作品,對促進文學的發展起瞭重要作用,並為浪漫主義文學開辟瞭道路。著名詩人佩·涅戈什(1813~1851)在早期浪漫主義文學發展中起過重要作用。在1848年革命和民族解放鬥爭的推動下,40~70年代浪漫主義文學達到高峰。這時,諾維薩德成為文學活動中心,文學出版物迅速增多,並建立瞭國傢劇院。詩歌成為文學的主流,主要詩人有佈·拉迪切維奇(1824~1853)、朱·亞克希奇(1832~1878)、約·茲馬伊(1833~1904) 等,他們的作品充滿著愛國主義的情感。小說和戲劇也有一定的發展。

  從60年代起,文學開始向現實主義發展,描寫現實生活的小說占有主導的地位。米·格利希奇(1847~1908)的作品發展瞭諷刺傳統;拉·拉紮雷維奇(1851~1891)最先運用心理描寫。19世紀末,作品擴大瞭題材范圍,暴露現實的傾向愈加鮮明,風格逐漸多樣化。西·馬塔烏利(1852~1908)、斯·斯雷馬茨(1855~1906)、斯·蘭科維奇(1863~1899)的小說揭露瞭現實生活中的黑暗面,反映瞭人的崇高志向與社會環境之間的悲劇性沖突;沃·伊利奇(1860~1894)的詩歌形式新穎,意境深邃;佈·努希奇(1864~1938)的喜劇對統治集團和警察恐怖揭露得淋漓盡致。

奧佈拉多維奇的作品《奧佈拉多維奇的生平奇遇》封面

  19世紀末至1918年,文學中出現瞭各種流派,佈·努希奇、阿·尚蒂奇 (1868~1924)、伊·奇皮科(1869~1923) 、佩·科契奇(1877~1916)、博·斯坦科維奇(1875~1927)、拉·多曼諾維奇(1873~1908)的作品繼承瞭現實主義傳統;約·杜契奇(1871~1943)、米·拉基奇(1876~1938)的詩歌代表現代主義流派;科·阿佈拉舍維奇(1879~1898)和一代工人詩人為無產階級文學的發展開辟瞭道路。

  克羅地亞早期僅有民間文學。中世紀興起的宗教文學,是從民間創作中汲取題材和表現手法。16世紀前,作傢大多翻譯歐洲流傳的有關特洛伊、亞歷山大的故事。這時開始出現世俗的詩歌,宗教劇也先於其他斯拉夫民族而產生。15至18世紀,未受土耳其侵擾的西南部沿海地區杜佈羅夫尼克和達爾馬提亞成為文化中心,詩人馬·馬魯利奇(1450~1524)、希·緬切蒂奇(1457~1527)、伊·貢都利奇(1589~1638)和劇作傢馬·德爾日奇(1505~1567)等都聚居於此。

  19世紀上半期,掀起瞭爭取民族獨立的伊利裡亞運動,它促進瞭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在民族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起瞭重要作用。留·加伊(1809~1872)、斯·弗拉茲(1810~1851)、伊·馬茹蘭尼奇(1814~1890)、佩·普雷拉多維奇(1818~1872)等浪漫主義詩人繼承瞭愛國主義詩歌傳統,發展瞭抒情詩和哲理詩。

  19世紀80年代,現實主義成為文學中的主要流派。代表作傢有小說傢奧·謝諾阿(1838~1881)、文·諾瓦克(1859~1905)、安·科瓦契奇(1854~1889)、克·紮爾斯基(1854~1935)以及詩人奧·哈拉姆巴希奇(1861~1911)和西·克蘭切維奇(1865~1908)等。他們的作品以新的題材和藝術形式在克羅地亞文學史上寫下瞭新的一頁。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階級矛盾的激化,文學中出現瞭各種流派激烈鬥爭的局面。無產階級文學開始萌芽,它以詩人米·丹科(1876~1950)和散文作傢武科耶維奇(1882~1913)為代表。作傢諾瓦克、維·察·埃明 (1870~1963)、約·科索爾(1879~1961),詩人克蘭切維奇、弗·納佐爾(1876~1949),劇作傢伊·沃伊諾維奇(1857~1929)等致力於描寫社會題材,揭示瞭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這時,現代派在文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傢有安東·古斯塔夫·馬托什(1873~1914)等。

  斯洛文尼亞最早的文獻產生於10世紀。由於長期受日耳曼人統治,中世紀關於斯洛文尼亞人的記載幾乎成為空白。16世紀宗教改革時,普·特魯巴爾(1508~1586)翻譯出版瞭《新約全書》和其他宗教書籍。18世紀,在歐洲啟蒙運動影響下,世俗文學得到發展。19世紀初民族復興運動中,一些進步知識分子主張“用人民的語言為人民寫作”,開始研究本民族歷史、語言、民間文學和風俗民情,因而產生瞭一批著名的文學傢,如安·托·林哈爾特(1756~1795)是最早提倡民主的思想傢和文學傢,為民族戲劇的發展奠定瞭基礎。瓦·沃德尼克(1758~1819)是第一大詩人,創辦瞭第一份斯洛文尼亞文報紙《盧佈爾雅那新聞》。耶·科皮塔爾(1780~1844)出版瞭第一部斯洛文尼亞語語法(1808),對發展文學語言作出瞭貢獻。這一時期的文學加強瞭同各斯拉夫民族文學的聯系。

  從19世紀20年代起,斯洛文尼亞文學進入浪漫主義時期。其主要代表是弗·普雷舍倫(1800~1849),他的詩歌表現瞭時代的進步思想,貫穿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60年代,文學開始向現實主義發展,代表作傢是弗·萊夫斯蒂克(1831~1887),他的作品塑造瞭農民的典型形象。此外,還有小說傢約·尤爾契奇(1844~1881)、約·斯特裡塔爾 (1836~1923)、揚·凱爾斯尼克(1852~1897) 、伊·塔夫查爾(1851~1923),詩人西·延科(1835~1869)、西·格雷戈爾契奇(1844~1906)等。安·阿什凱爾茨(1856~1912)的詩歌描寫瞭無產階級的生活,塑造瞭勇於反抗的農民形象。

  19世紀末,斯洛文尼亞文學中出現瞭自然主義、表現主義、象征主義等流派。作傢伊·參卡爾(1876~1918)、詩人奧·茹潘契奇(1878~1949)等組織瞭“斯洛文尼亞現代派”文學團體,他們早期的創作曾受西歐文學的影響,後由於革命運動的影響而迅速轉向現實主義。參卡爾為無產階級文學奠定瞭基礎,他的作品有《老管傢耶爾奈》等。茹潘契奇也成為20世紀的優秀詩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立瞭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傢的形成,促進瞭各兄弟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為文學的發展創造瞭有利條件。同時,由於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加深,文藝界也呈現復雜的局面,作傢隊伍不斷分化,各種流派進行著激烈的鬥爭。

參卡爾的作品《老管傢耶爾奈》中譯本封面

  戰後,塞爾維亞文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現實主義作傢以《塞爾維亞文學通報》、《新光明》等雜志為園地,大多描寫戰爭和戰後的現實生活。努希奇的諷刺喜劇將現實主義文學推向瞭高峰。作傢伊·安德裡奇(1892~1975)創作瞭許多描寫歷史題材的中短篇小說。表現主義流派以《希普諾斯》、《見證》等雜志為中心進行活動,他們當中有許多作傢轉向瞭反動營壘。20年代末出現瞭超現實主義流派,它的左翼如奧·達維喬 (1909~  ) 、約·波波維奇(1905~1952)等,參加瞭革命文學運動。30年代出現瞭第一個革命文學流派,即“社會現實主義”,它以馬列主義為指導思想,運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對社會進行瞭深刻的剖析,表現瞭人民群眾不滿情緒的增長和反抗。代表作傢有拉·佐戈維奇(1907~  )、波波維奇、佈·喬皮奇(1915~  )等。

  戰後,克羅地亞出現瞭各種現代流派,其中以表現主義影響最大。現實主義在鬥爭中不斷鞏固和發展,作傢斯·科拉爾(1891~1963)、多·采薩裡奇(1902~ )、斯·加洛加紮(1893~1944)等都在這時顯露頭角。米·克爾萊紮(1893~1981)是進步文學的代表,他與奧·采薩雷茨(1893~1941)主編的《火焰》和《文學共和國》雜志,成為革命文學的中心。社會現實主義是30年代的重要流派,它的成員之中有共產黨員作傢和接近工人運動的作傢如采薩雷茨、哈·基基奇(1905~1942)、諾·西米奇(1906~  )等。他們出版《文學》、《文化》、《文學現代人》等雜志,他們的作品描寫重大的社會題材,表現瞭工農群眾在政治上的覺醒。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斯洛文尼亞文學發展較快。20年代,表現主義是主要流派。與此同時,一部分作傢以《青年》、《自由青年》等刊物為園地,繼承現實主義傳統,表現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代表作傢有:斯·科索韋爾(1904~1926)、托·塞利什卡爾(1900~1969)、米·克洛普契奇(1905~  )等。20年代末,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出現高潮,茹潘契奇、塞利什卡爾的詩歌達到新的思想和藝術高度,弗·貝夫克(1890~1970)、尤·科紮克(1892~1964)的小說反映瞭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生活。在現實主義文學發展的基礎上,社會現實主義成為主要流派。代表作傢有普雷日霍夫·沃蘭茨(1893~1950)、米·克拉涅茨(1908~  )等,他們的作品表現瞭農民的覺醒和鬥爭。

  19世紀開始出版馬其頓文學作品。克·普·米西爾科夫(1874~1926)在《論馬其頓問題》(1903)等著作中,論述瞭發展獨立的馬其頓文學語言的必要性,對發展馬其頓文學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革命運動的推動下,形成瞭馬其頓新文學,著名詩人科·拉青(1908~1943)的詩集《白色的曙光》(1939)是用馬其頓文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它描寫勞動者的貧困,謳歌無產階級革命。瓦·伊廖斯基(1902~  )、安·帕諾夫(1906~1968)等的戲劇作品描寫瞭農民和工人的悲慘命運及其革命意識的增長。

安德裡奇的作品《德裡納河上的橋》中譯本封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南斯拉夫各民族的作傢積極參加反法西斯鬥爭。采薩雷茨、奧·普裡查、奧·克爾紹瓦尼、特·丘法爾、費·科紮克等人犧牲於法西斯監獄; 科瓦契奇、拉青、卡雷爾·戴斯托夫尼克-卡尤赫等戰死疆場。作傢們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繼續從事寫作,揭露法西斯暴行,歌頌革命鬥爭,如喬皮奇的詩集《祖國在烈火中誕生》(1944)和短篇小說集《遊擊隊員的故事》(1945),納佐爾的詩集《遊擊隊之歌》(1944),波波維奇的詩集《機槍巢裡的燕子》(1944),科瓦契奇的長詩《坑》(1943)等。

  1945年解放後,南斯拉夫各民族取得瞭真正平等的地位,文學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安德裡奇於1945年發表瞭長篇三部曲《德裡納河上的橋》、《特拉夫尼克紀事》和《女士》,作者於196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金。反法西斯戰爭和建設新生活是作傢們描寫的中心主題。小說方面如喬皮奇的《突破》(1952),卡列佈的《屈辱的街道》(1950),波特爾奇的《在農村》(1946)等,詩歌方面如喬皮奇的《戰士的春天》(1947),弗蘭尼切維奇的《戰士歸來》(1947),科奈斯基的《土地與愛情》(1948)等,都是南斯拉夫現代文學的重要作品。

  60、70年代,南斯拉夫文學生活十分活躍。作傢們力圖通過長篇巨著展示廣闊的生活畫面,突出的如克爾萊紮的《旗幟》(5部,1962~1968)等。

  

參考書目

  A.Barać,Jugoslovenska Književnost,Zagreb,1954.

 Jugoslovenski književni leksikon,Matica srpska,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