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小說傢、劇作傢、翻譯傢。當過醫生和中學教員。早年曾在《日出》、《西方》等雜誌上發表作品。1932年創辦刊物《見證人》,此後形成瞭一支民粹派作傢隊伍。他提出民族主義的“第三條道路”和“品質的社會主義”的綱領,對當時的統治集團抱有幻想。1938年民粹派作傢隊伍發生分化時,他持中立態度。匈牙利解放後,他不參與政治活動,專門從事翻譯和創作。

  內邁特擅長心理描寫,作品富有哲理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他的歷史劇大多通過歷史人物的的事跡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如《塞切尼》(1946)、《胡斯·亞諾什》(1948)、《伽利略》(1953)、《波堯伊父子》(1961)和《甘地之死》(1963)等。他的社會劇大多寫知識分子常因屈服於傢庭的壓力或本身的怪癖而失敗,如《閃電光下》(1937)、《櫻桃園》(1942)和《怪物》(1953)等。他的小說描寫社會問題,如《人間喜劇》(1929)寫一個進山當隱士的醫學院學生為農民治病的故事;《喪事》(1935)寫農村一個年輕的寡婦受封建道德壓迫的悲劇;自傳體小說《九月裡的馬車》(1937)、《南城的離別》(1938)和《星期三接待日》(1939)三部曲描寫一個農民子弟的個人奮鬥道路。長篇小說《艾蓋兌·艾絲苔爾》(1956)以一個知識分子傢庭幾代人的故事,反映瞭民粹派運動,它和劇本《伽利略》均獲1957年科蘇特國傢獎金。小說《厭惡》(1947)以一個感情冷漠的婦女的自白,表現傢庭和社會道德的問題,作者在這部小說中作瞭出色的心理描寫。

  他的理論著作有《準備》(2集,1941)、《少數地位》(2集,1941)、《質量的革命》(2集,1941)以及《知識分子的使命》(1943)。他翻譯瞭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紮克魯特金的《最後的村莊》及其他作傢的作品,前兩部譯作獲1952年尤若夫·阿蒂拉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