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

  近代政治傢、詩人。字孝達,號香濤,又號壺公、抱冰。因曾創廣雅書院、廣雅書局,又稱廣雅。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咸豐二年(1852)舉人,同治二年(1863)中進士,授編修。歷任湖北、四川學政,山西巡撫,兩廣、湖廣、兩江總督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管學部。死後贈太保,謚文襄。

  張之洞是清末洋務派重要領袖人物之一,一生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派原則,主張以“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勸學篇·會通》)。他企圖在維護封建專制主義基礎上,“法外國教養富強之實政”(《正學報序例》),增強國勢,鞏固清王朝統治。他強調“保種”“保國”,在洋務派領袖人物中較能維護國傢權益,並大力興辦書院和各種實業學堂,對清末教育影響很大。但他堅定地維護封建統治與封建倫理,“斥民權之亂政”(《勸學篇序》),成為近代民主新潮流的對立派人物。

  張之洞今存詩近500首,包括題詠酬酢、山水遊燕、詠懷吊古等方面。中晚期詩歌多表現封疆大吏的情懷,夾雜一些對內憂外患、國勢日下的憂心。他在詩歌上既反對輕浮纖佻,又反對詰屈怪僻,自言“河北老生喜常語”(《哀六朝》),主張“平正不入惡道”(《時軒語·讀古人文集》)。他批評黃庭堅的詩“多槎牙,吐語無平直”,而稱揚蘇軾詩“蕩坦無雕飾”(《憶蜀遊·摩圍閣》),又說“江西魔派不堪吟,北宋清奇是雅音。”(《過蕪湖吊哀漚簃》其四)所以他與當時詩壇上盛行的詩歌流派“同光體”異趨,主要是承襲乾嘉詩風餘緒,糅合唐宋,采北宋歐陽修、蘇軾、王安石諸傢詩歌路數而出以唐人格調,別開一派。他的詩雖然也有學古痕跡,但不有意標榜古人,也不為時風所囿。他依自己身份,稱心而言,以學識才力為根柢,運用自如,無論寫景敘事抒懷,遣詞都戒浮泛而求切實,用典則避堆砌而求精當,形成一種重厚寬博的風格。古詩如《題董研樵太守太華沖雪圖》、《新春二日獨遊慈仁寺謁顧祠》、《九日慈仁寺毘盧閣登高》、《攜傢遊江亭》、《彭剛直公挽詩》等,近體如《九曲亭》、《悲懷》、《焦山觀寶竹坡侍郎留帶》等,都能表現這種特色。

張之洞墨跡

  張之洞除詩以外,還有大宗奏議文字。駢文也有一定成就。

  著有《張文襄公全集》229卷,其中詩文著作包括詩集4卷、古文2卷、駢文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