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散文傢、書法傢。字廉卿。湖北武昌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舉,考授內閣中書。後入曾國藩幕府,為“曾門四弟子”之一,被曾國藩推許為“可期有成者”(《清史稿·張裕釗傳》)。生平淡於仕宦,自言“於人世都無所嗜好,獨自幼酷喜文事”(《與黎蓴齋書》)。曾主講江甯、湖北、直隸、陝西各書院,培養學生甚眾,範當世、馬其昶等都出其門下。

  張裕釗論學,繼承桐城餘緒,認為漢學“枝辭碎義”,“窮末而置其本,識小而遺其大”,宋學“專從事於於義理,而一切屏棄考證為不足道”(《復查翼甫書》、《與鐘子勤書》等),主張“學問之道,義理尚已。其次若考據、詞章,皆學者所不可不究心。斯二者固相須為用,然必以其一者為主而專精焉,更取其一以為輔,斯乃為善學者”(《復查翼甫書》)。

  張裕釗為文,推尊桐城義法,言“不信桐城諸老緒論,必墮龐雜叫囂之習”(姚永樸《舊聞隨筆》)。又師承曾國藩,力救桐城派古文氣弱之失,強調“文章之道,莫要於雅健”(《答劉生書》)。故其行文思力精深,黎庶昌稱其“淵雅超逸”,“論醇辭足”(《續古文辭類纂》)。吳汝綸更推尊他能“變而後大”,“獨得於《史記》之譎怪”,雖“文氣雄峻不及曾,而意思之詼詭,辭句之廉勁,亦能自成一傢”(《與姚仲實》)。張裕釗自許亦甚高,自稱撰《書元後傳後》近似西漢人,不下於方苞、姚鼐、梅曾亮諸人(《答李佛笙太守書》)。

  張裕釗也能作詩,多牢騷抑鬱語,如《讀史》等。亦有憂憤國事之作,如《孤憤》、《與友人夜話》等。所以吳汝綸《依韻奉廉卿》詩說:“張叟用文娛百憂,風濤入筆倒如流。”張裕釗的書法亦名重一時,有《張廉卿先生論學手札》等墨跡多種行世。

  主要著作有《濂亭文集》8卷,《濂亭遺文》5卷,《濂亭遺詩》2卷。1916年,裕釗後人重刻文集,與遺文、遺詩,合為《濂亭集》。

張裕釗墨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