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劇作傢。生於倫敦郊區的一勞動者傢庭。15歲輟學,做工謀生。22歲時開始寫劇本,1965年他的《被拯救》在皇傢宮廷劇院演出後成為專業劇作傢。在此之前,該劇院還上演瞭他的《主教的婚禮》。邦德的戲劇真實地反映瞭英國20世紀60~70年代的社會生活,抨擊瞭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對人的麻醉。《主教的婚禮》(1962)寫青年工人莫科比為瞭擺脫自己的平庸無味的生活,殺死瞭一位老隱士。《被挽救》同樣是講生活在社會壓力下的年青人的病態。劇中有用石塊砸死嬰兒的場面。邦德的另一部部著名劇本《李爾》系由W.莎士比亞名劇《李爾王》改寫而成。劇中改瞭李爾王長女和次女的名字,把幼女考狄利婭改成為起義軍領袖,與李爾王毫無關系。李爾生前堅持修築高墻抵禦外敵,最後又親自去搗毀城墻,被監工射殺。

  邦德的戲劇轟動瞭60年代的倫敦舞臺,不僅是因為《被拯救》和《清晨》(1968)的內容引起爭論,還因為邦德在他的戲劇中運用瞭多種多樣的表現手法:既有社會現實主義(《被拯救》、《主教的婚禮》),又有意象反映(《進入北方腹地的狹窄道路》);既有史詩般的雄渾(《李爾》),又有傢庭喜劇式的細膩(《大海》)等。邦德的這些豐富多采的作品使皇傢宮廷劇院在60年代繼續鼎盛,以致有的評論傢稱其為“邦德的10年”。

  關於邦德戲劇中的暴力問題,劇作傢本人曾講過:“引起暴力的原因不僅僅來自對肉體的威脅,更重要的是來自對人類尊嚴的威脅”,“暴力決不是人類本能而是由社會造成的”,“對暴力的惟一合乎理性的回答是改變使之發生的條件”。正是基於這些看法,邦德戲劇作品中常常出其不意地出現暴力,意在引起人們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