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話劇工作者為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在上海舉行的一次愛國戲劇活動。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爆發,中國進入瞭抗日戰爭時期。7月15日,上海劇作者協會召開全體會議,通過成立中國劇作者協會的決議,並決定集體創作一部以蘆溝橋事件為題材的3幕劇《保衛蘆溝橋》。

  《保衛蘆溝橋》是一個緊密配合政治形勢,迅速反映中國抗戰現實的劇本。劇本由於伶、崔嵬、張季純、王震之、馬彥祥、石淩鶴鶴、姚時曉、宋之的、阿英、塞克、陳白塵、章泯、袁文殊等17人參加寫作,由夏衍、張庚、鄭伯奇、孫師毅等4人整理,阿英寫代序。劇本主題歌由塞克、孫師毅、盛傢倫等人作詞,冼星海、周巍峙、唐學泳等人作曲。全劇由3個連續的獨幕劇組成,第一幕《暴風雨的前夕》、第二幕《蘆溝橋是我們的墳墓》、第三幕《全民的抗戰》。辛漢文、陳白塵、瞿白音、阿英、於伶等7人,負責演出籌備工作,導演團由洪深、唐槐秋、袁牧之、金山、石凌鶴、宋之的等19人組成。上海各劇團、各電影公司的近百名演員參加瞭演出工作。

  1937年8月7日,《保衛蘆溝橋》在上海南市蓬萊大戲院正式公演。每天日夜兩場,場場爆滿,有時還需加演臨時場來滿足群眾的要求。盡管這個戲在藝術上比較粗糙,但由於作者和演員懷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迅速在舞臺上揭露瞭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批判瞭國民黨當局的妥協退讓,歌頌瞭人民群眾、士兵和下級軍官的抗日精神,演出在廣大群眾中激起瞭強烈反響,發揮瞭巨大的宣傳鼓動作用。演出活動一直進行到“八·一三”淞滬戰爭爆發。

郭沫若為《保衛蘆溝橋》聯合公演題詩

  《保衛蘆溝橋》是中國戲劇工作者團結抗日的先聲,它揭開瞭抗戰戲劇的序幕,標志著中國話劇運動進入瞭抗日戰爭新的歷史時期。

  與此同時,以蘆溝橋事件為題材的劇本還有田漢的《蘆溝橋》,張季純的《血灑蘆溝橋》,陳白塵的《蘆溝橋之戰》。這些劇本都在當年發揮瞭戰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