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倫春族約4000餘人(1982)。分佈在黑龍江省大、小興安嶺一帶。過去主要從事遊獵。語言屬阿勒泰語系通古斯語族滿洲語支,無文字,使用漢文。文學以口頭創作為主。有神話、傳說、故事、民歌等,作品內容反映鄂倫春人的民族歷史、社會面貌、狩獵生產、風土人情和生活習俗,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神話《恩都力創造瞭鄂倫春人》是古老的族源神話。恩都力莫裡根有化萬物為生靈的本領,他用飛禽的骨頭和肉,先做瞭10個男人10個女人,又做瞭一百對男女。男女互相結合,後代成瞭鄂倫春人。《阿阿依吉倫和倫吉善》、《白衣仙姑》和《吳達內的故事》等,反映瞭鄂倫春先民對人類起源的認識,對其祖先的生活、英雄人物的事跡也有生動的描述。傳說《嘎仙洞和窟窿山的傳說》、《興安嶺和甘河的傳說》等,歌頌瞭鄂倫春人的勇敢和智慧。故事《烏娜傑逃婚》、《白嘎抗山的故事》、《奇他哈頭上的黑羽毛》、《卡拉車赫殺獁猊》、《吳成貴莫日根》等,內容樸實,寓意深刻。鄂倫春人長期從事狩獵生產,對各種野獸的習性,都有細致的觀察,他們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創造瞭許多動物故事。

  鄂倫春是能歌善舞的一個民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瞭許多新民歌,歌唱鄂倫春人的新生和社會主義的美好前景。大量的傳統民歌反映社會交往、男女愛情、婚喪嫁娶以及狩獵生產等內容,如《我生長在興安嶺》、《河岸上的百靈鳥》、《我們高興地跳起來吧》、《喜歡》、《探心》和《在高山上》等,都深為鄂倫春人所喜愛。

鄂倫春人在狩獵休息時講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