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中期的美術。它成熟於11世紀中葉,盛行到12世紀末,一些國傢則延續到13世紀以後。19世紀初,法國學者開始使用“羅馬式”這一概念。它最初是一個建築術語,其後擴展到同時期的雕刻、繪畫和各種小型藝術。

  概況 羅馬式美術的發展正值歐洲封建社會的全盛時期,也是宗教勢力十分強大的時期。穩定時代決定瞭它的基本性質。它屬於宗教藝術,為宗教目的而產生,其形式和內容也在一定程度上由此限定定。羅馬式建築主要是教堂和修道院;雕刻和繪畫多取材於《聖經》故事,表現象征或寓意的宗教內容。然而,宗教目的並非羅馬藝術傢進行創作的唯一考慮,他們也創作瞭一部分非宗教內容的作品,甚至世俗題材也出現在教堂雕刻和繪畫中。12世紀末的歐洲社會發展,已接近一個新的時代,這種新的社會因素也反映在羅馬式美術中。

  羅馬式美術受希臘美術、羅馬美術、愛爾蘭-撒克遜和維金美術及東方美術(主要指拜占庭美術和近東的美術)的影響,成為新的風格。它不以自然描繪為造型手段,而根據特定主題的需要,任意將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進行變形處理,給人們以騷動不寧的視覺感受。

  在西方,人們對羅馬式美術的看法幾經變化。它曾在很長一個時期內被視為拜占庭美術的西部蠻族化,也被看作哥特式美術的一個不完全發展階段。直到20世紀20年代,現代藝術發展帶來人們審美心理的變化,羅馬式美術才得到人們的理解和賞識。

  建築 大規模建築活動的復興和高度發展,是羅馬式時代的突出特征。羅馬式建築在博取羅馬建築、拜占庭建築和早期基督教建築的風格及技術的基礎上,形成瞭自己的典型形式。羅馬式教堂以厚重堅實的墻壁、高大巍峨的塔樓、半圓形拱穹結構的廣泛應用為主要特征。它打動人的是穩定、堅實和巨大的力量。如果說哥特式教堂是在神秘而眩目的光線中爆發出來的激情與希望,那麼,羅馬式教堂則是在沉思冥想中聚集起來的力量之象征,它作為神權和封建社會結構的反映,雄踞於歐洲遼闊的曠野。羅馬式建築的內部空間效果產生於建築各部分之間復雜而有秩序的佈局。內部空間設計需考慮到3個方面,為教士們提供帶有祭壇的祈禱處;為走向聖壇的禮拜隊伍提供行進的空間;為隱居的僧侶們提供工作和活動場所。建築師們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之一是在巴西利卡式教堂基本結構的基礎上擴展其半圓形後殿,並開設以放射狀排列的祈禱處和包圍著聖殿的回廊。其拱頂結構有兩種主要形式:半圓形道拱和交叉拱。寬闊的中殿拱頂是教堂的主要結構,它對於加強建築的堅固性和內部的紀念碑效果,都起到瞭重要的作用。此外,這種拱頂還有助於造成贊美詩詠唱的良好聲響效果。中殿拱頂由厚重的石頭墻壁、扶壁柱和建在側廊上面的長廊拱所支持。扶壁柱位於窗子之間的墻壁上,它加固窗間壁,並沿窗間壁向上延伸,與石頭拱頂結合,隨著拱頂的弧度跨過中殿,窗於一般都開得很小。造成教堂內部昏暗朦朧的特殊美學效果。

佛羅倫薩洗禮堂

  重要的羅馬式教堂以不同的地方特點分佈在西起西班牙北部,東至萊茵河地區,北起英國,南至意大利北部的廣大領域裡。

圖爾奈教堂

  雕刻 大型紀念碑式雕刻的復興和發展,是羅馬式美術的又一重大成就,它與建築的大規模發展並行。

  羅馬式雕刻大量出現在教堂的外部墻壁上。它們既是建築的裝飾,又與建築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共同傳達特定的思想觀念。羅馬式雕刻有兩個主要特征。第1個特征是非寫實性。羅馬式藝術傢為瞭表現宗教題材和神學觀念,改變瞭古典藝術的寫實傳統。他們將寓意、象征、誇張、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法隨心所欲地兼取並用,並且違反正常比例,打破真實空間序列,將各種物象任意地進行組合。這樣的處理,產生瞭一種特殊的美學效果,造成瞭基督教藝術所需的非現實的宗教感。框架法則是羅馬式雕刻的第2個特征,它大量出現在建築外部,幾乎充滿瞭門楣中心、橫楣、拱門飾、門廊、門間壁、門側壁甚至柱頭與柱身的所有表面。如此眾多的雕刻要完成自己的裝飾和宗教宣傳任務,必須與建築體系達到和諧統一,它們的造型及其形式組合都服從於建築的結構和韻律,這就是框架法則。根據這個法則,雕刻中位於不同的幾何形中的形象被進行瞭不同形式的處理,它們被拉長、縮短、扭彎、變形。這樣的處理保證瞭雕刻與建築的整體效果,同時還創造出許多別具一格的藝術形象。這些按照框架法則處理的雕刻形象往往具有生動活潑、稚拙天真的特點。

歐坦大教堂門楣中心雕刻《最後的審判》

  羅馬式雕刻的最有獨特性、最富表現力的作品出現在法國普羅旺斯和勃艮第地區。這裡最著名的作品有:穆瓦薩克教堂門楣中心雕刻、歐坦大教堂和韋茲萊大教堂門楣中心雕刻和柱頭雕刻。門楣中心是羅馬式教堂的重要裝飾所在,這裡經常用大型雕刻表現“最後的審判”。歐坦大教堂門楣中心雕刻是其中的典型一例,基督的右側是受到上帝的恩典將要升入天國的人們,他們頎長的形體輕盈挺拔,有著上升的趨勢;基督的左側,魔鬼和天使在爭奪著可憐的人們,這是作品中最觸目驚心的部分;下部橫楣上是死者的靈魂,它們被末日審判的號角驚醒,膽戰心驚地去接受最後的判決。作品展示瞭一個充滿恐怖氣氛的世界,它的創作意圖是訓誡與現教。穆瓦薩克教堂門楣中心雕刻《光耀基督》和韋茲萊教堂門楣中心雕刻《傳音者使命》也是成熟期的羅馬式重要作品。前者表現瞭基督第2次降臨時的—個激動人心的場面;後者表現瞭傳播《聖經》真理這樣一個主題。這類雕刻尤以德國的銅雕作品著稱。

洗禮盆

  繪畫 羅馬式時期,繪畫發展沒有像建築和雕刻那樣產生重大的突破,它主要包括壁畫和插圖畫。壁畫曾鋪滿教堂的大面積墻壁和拱頂。但是,由於歲月的侵蝕和各種人為的破壞,現今已大部分腐蝕剝落。現存的代表作品有法國加爾唐普河畔聖薩萬教堂壁畫、塔旺的聖尼古拉教堂壁畫、貝爾澤教堂壁畫和意大利聖克萊芒教堂壁畫。加爾唐普河畔聖薩萬教堂中殿天頂畫是其中生動的一例,作品以戲劇性的構思、構圖和強有力的人物造型,表現瞭《聖經》中的一個場面。

  插圖畫在這一時期獲得瞭繁榮發展,主要被用於神學手抄本書籍,然其范圍也擴大到科學、哲學和文學書籍的領域。一般說來,羅馬式繪畫以線形平面造型、無體積感和高度風格化處理為特征。它以直率而洗練的手法,明朗而有力的線條勾勒出物象的輪廓,賦之以鮮明的色彩,並將無關宏旨的東西一概從畫面排除。插圖畫與壁畫有著共同的基本特征。不過插圖畫更富裝飾性,造型、設色更優雅。插圖畫在決定壁畫、玻璃畫、織毯,乃至小型藝術和金工制品的風格發展上,也起瞭重要的作用。

  羅馬式繪畫還包括織毯和玻璃畫。著名的巴耶刺繡是一條長達70多米的織繡掛毯,它以橫卷展開的72幅畫面表現瞭諾曼底大帝威廉於1066年攻占英格蘭的歷史事件。作者將故事性敘述與裝飾趣味結合起來,創造瞭一系列生活畫面。

  小型藝術 主要指用貴金屬、象牙、琺瑯等材料制作或鑲嵌的宗教禮器和教堂裝飾用品。如聖物箱祭壇帷幔、神龕、十字架、牧杖和捐獻盤、書籍裝幀等。由於宗教儀式和使徒祈禱的需要,一些神學書籍采用瞭琺瑯和貴金屬的華麗封面裝飾。在羅馬式時期,小型藝術獲得瞭很大發展。但是,這類藝術的大多數都未能保存下來,它們多因自身的昂貴價值而遭劫,或者被毀壞、被熔煉。

《飄渡紅海》琺瑯金屬板

  

參考書目

 Hanns Swarzenski, Monuments of Romɑnesque Art,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