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伊朗早期電影工作者莫塔桑迪拍攝過幾部新聞片。1930年,由莫塔桑迪任製片人、奧瓦斯尼·奧哈尼安任導演的伊朗第一部故事影片《阿比·拉比》問世。1934年,伊朗人A.H.塞普內塔在印度的孟買拍攝瞭幾部波斯語的影片,故事都取材於波斯的民間故事或神話傳說,演員全部由伊朗人擔任,音樂用取自伊朗民間的曲調。塞普內塔的努力,沒有得到國內的支持。1936年以後,去印度拍攝伊朗電影的活動便終止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影片發行人I.庫尚於1945年在德黑蘭創創立瞭米特拉影片公司,1947年改名為帕爾斯影片公司。這傢公司拍出一些受觀眾喜愛的影片,但內容多半是外國賣座的娛樂影片的復制品。如I.庫尚自己導演的《後悔的人》(1954)、《最後的愛》(1957),莫赫塔塞馬導演的《那吉王》(1957)、《阿加·穆罕默德汗·卡德加》(1959),馬基德·莫希凡導演的《田野上的黃鶯》(1957)、《愛的竊賊》(1959)等等。當時僅什拉吉導演的《碼頭上的賊》(1957)受到一點新現實主義的影響。

  60年代,伊朗電影有瞭較大的發展,影片年產量增加到70部,不僅擴大瞭國內市場,而且也輸往中近東國傢。在題材方面,也有不少表現普通勞動人民生活的影片。諸如I.戈萊斯坦導演的《燕歸巢》(1964)、《磚頭和鏡子》(1965),達爾尤什導演的《還有困難》(1967)等。

  70年代,一批青年電影工作者湧現出來,D.梅赫朱導演瞭《奶牛》(1969)、《郵遞員》(1971),薩列沙導演瞭《一件小事》(1973)、《平靜的生活》(1974)、《在異域》(1975),B.貝紮依導演瞭《陌生人與霧》(1974),女導演納比裡導演瞭《該詛咒的土地》(1976),盧斯卡米導演瞭《報告》(1977),M.基木亞依導演瞭《石頭旅行記》(1977),B.法爾瑪納拉導演瞭《夜的繼續》(1977)。這批青年導演的共同特點是企圖表現伊朗的生活現實,表現新風舊俗並存下的伊朗人的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當時,國王的審查制度很嚴,很多影片遭到禁映。

  1979年,伊朗宣佈為伊斯蘭共和國。大部分電影公司和電影院收歸國有。80年代以來的影片有《塔拉的傳說》(1980,導演B.貝紮依)、《校園》(1980,導演D.梅赫朱依)、《血的季節》(1981,導演卡伍什)、《魔鬼的手》(1982,導演紮依德巴甫)等。

  近些年來影片年產量在10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