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代畫傢。“元四傢”之一。本姓陸,名堅,常熟(今江蘇省常熟縣)人,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癡道人、井西老人等。中年做過小吏,因受累坐牢,出獄後隱居不仕,皈依道教全真派。寄情山水,常往來於杭州、松江、虞山等地。工書法、詩詞,善散曲,50歲左右才開始山水畫創作。繪畫曾受趙孟紗影響,上師董源、巨然,間及荊浩、關仝、李成,晚年大變其法,自成一傢。他常常攜帶筆墨,在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之間領略江南自然勝景,隨時摹記。作品大都表現江南秀麗麗的山川景色。筆墨喜用書法中的草籀之法,筆意簡遠逸邁,有水墨和淺絳兩種面貌。風格蒼勁高曠,氣勢雄秀,有“峰巒渾厚、草木華滋”之評。在畫史上地位與吳鎮、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傢”,被推為“元四傢之冠”。對明清山水畫影響極大,許多作品被當作范本臨習。主要傳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臺北故宮博物院)、《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均藏故宮博物院)、《剡溪訪戴圖》(雲南省博物館)、《富春大嶺圖》(南京博物院)等,均為黃公望晚年所作,60歲以前的作品未見傳世。

《九峰雪霽圖》

  《富春山居圖》,紙本,水墨,縱33厘米,橫636.9厘米,開始創稿於至正七年(1347),時斷時續,歷經數年,至正十年,他83歲,為此圖作題時,尚未最後竣稿。此圖描繪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巒深秀,筆墨紛披,蒼茫簡遠(見彩圖),是黃公望水墨山水畫中的傑作。明代鄒之麟題跋中,將此圖與王羲之《蘭亭序》相媲美。明清許多文人畫傢多從此圖得到啟示,其臨本有10餘本之多。此圖在清代順治(1644~1661)年間曾焚於火,前段燒殘部分割去另行裝裱,取名《剩山圖》(浙江省博物館)。《丹崖玉樹圖》和《天池石壁圖》均絹本,設色,表現手法略同,均繪重峰疊嶺,高松層崖,山石用董源、巨然法,多作披麻皴和礬頭石,兼施淡色。結構繁復而筆法簡練,煙雲流潤,氣勢雄渾,是黃公望自創的淺絳山水代表作。《九峰雪霽圖》絹本,水墨,縱116.4厘米,橫54.8厘米,畫九峰雪景,采用荊浩、關仝和李成遺意,並參以己法。用筆簡練,意境深遠,恰當地表現瞭寒冬季節雪山寒林的蕭索氣氛,是黃公望雪景山水的典型之作。

《富春山居圖》(部分 元) 黃公望

  黃公望總結前人和自己的山水畫創作經驗,撰著《寫山水訣》一書,載於明代陶宗儀《輟耕錄》。全書共22則,對山水樹石的筆墨、設色、佈局、結構、意趣等都有精辟論述,此書被認為是南宗山水畫理論的真傳,對明清山水畫創作和理論有深遠影響。

  

參考書目

 潘天壽、王伯敏:《黃公望與王蒙》,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