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踐耳

  中國作曲傢。原名朱榮實。安徽涇縣人。1922年10月18日生於天津。自幼隨傢遷居上海。讀中學時對音樂發生興趣,自學鋼琴等樂器。30年代後期,曾隨錢仁康學習和聲,又入石人望辦的訓練班學習鍵鈕式手風琴。1945年赴蘇北解放區區,先後在蘇中軍區前線劇團和華東軍區文工團從事音樂創作。1947年萊蕪戰役後譜成歌曲《打得好》,在解放區軍民中廣泛傳唱。1949~1953年,先後在上海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制片廠和中央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作曲,曾為《大地重光》、《海上風暴》等影片配樂。1955年赴蘇聯,師從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巴拉薩年教授學作曲。留學期間所作鋼琴序曲第1號《告訴你》、第2號《流水》,用音精練,筆觸細致;鋼琴獨奏曲《敘事詩》(為獨幕芭蕾《思凡》而寫)和《主題與變奏曲》,樂思發展邏輯嚴密,和聲手法亦較豐富,前者運用瞭交響性手法和奏鳴曲式,沖突尖銳,情思奔放,刻畫瞭小尼姑從宗教重壓下掙脫出來走向生活的歷程。1960年寫成的交響曲-大合唱《英雄的詩篇》(歌詞選用毛澤東的詩詞),具有磅礴的氣勢和絢麗的色彩,在構思和手法方面也顯示瞭作者的功力,深得音樂界好評。

  1960年學成歸國,翌年起在上海實驗歌劇院任專職作曲。此後數年,創作多為小型聲樂體裁,其中,《接過雷鋒的槍》、《唱支山歌給黨聽》等,成為當時流傳較廣的歌曲。1975年起,任職於上海交響樂團。作於1978年的弦樂合奏曲《懷念》,是他在交響音樂創作方面觸及悲劇性題材的第一次嘗試。完成於1980年的《交響幻想曲──紀念為真理而獻身的勇士》,則是他在張志新烈士悲劇性事件的激發下,經過兩年的醞釀而寫成的。此曲在1981年的全國第1屆交響音樂作品評獎中獲優秀獎。1982年5月,在第10屆上海之春音樂會上首次演出的交響組曲《黔嶺素描》,是用音樂的刻刀所刻畫成的一組“單色木刻”;全曲對民間音樂素材的加工和對多調性、侗族特殊調式與非三度疊置和弦的運用等,既標新立異,又力求返樸歸真。

  朱踐耳的作品尚有管弦樂《節日序曲》、民樂合奏曲《翻身的日子》、弦樂四重奏兩部(其中1部與施詠康合作)、雙簧管與鋼琴《春天的歌》、鋼琴曲《雲南民歌五首》、無伴奏合唱套曲《綠油油的水鄉》、獨唱曲《遠航》和《清晰的記憶》,以及影片《烈火中永生》的配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