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上所記錄的影像放大到一定程度時,會出現密度不均勻的顆粒狀形態,這種顆粒形態在觀察者視覺上的反應稱為感光材料的顆粒性,它是一種主觀的印象。對這種不均勻性的客觀計量叫做顆粒度。

  顆粒度是感光膠片,特別是底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性能,它與影像品質的關係和雜訊與聲音品質的關係相似。因此,顆粒度被認為是光學信號傳遞中的雜訊,也有人稱之為“噪影”。顆粒大的膠片,不僅會使影像的結構粗糙損傷攝影藝術效果和降低影像品質,並且會象微弱的聲音音被淹沒在噪聲中一樣,把大量的影像細部吞噬於變化無常的顆粒之中,使影像喪失質感。膠片的顆粒度對於電影畫面與聲音的技術質量有更為重要的影響,這是由於影片是在高倍率放大條件下觀賞的,易產生粗粒的感覺;放映時,畫面在不斷地更迭,映現在銀幕上的顆粒位置也隨之不斷變化。所造成的效果似佈滿畫面上的小蟲不斷地在銀幕上蠕動;更為嚴重時,表現為大小不同的黑白或彩色斑點,似沸水一樣在銀幕上翻騰。粗糙的顆粒會使聲帶在還音時,產生令人討厭的雜音並使高頻部分受到損失。

  膠片顆粒度的大小,不僅取決於溴化銀晶體的平均尺寸,更主要的是取決於它們在乳劑層中的分佈均勻度。人們所看到的顆粒現象並非單個的銀粒或單個的染料,而是溴化銀在乳劑層中分佈不均勻造成的。銀粒比較密集處,給人以黑塊的感覺;銀粒比較稀疏的部分,給人以空白的感覺。

  在發展過程中,曾出現過幾種測量與表示顆粒度的方法。通用的公認比較好的方法是均方根顆粒度(RMS顆粒度)。這種方法是:將受測膠片用一系列不同曝光量均勻曝光,經顯影後選取密度為1.0的樣品,用測微密度計進行掃描測量,測量出1000個以上的數值後,算出所測密度的平均值,然後再算出每次測量與平均值之差,按照下式進行計算:

式中 d 1d 2,…, d n為每次測得密度與平均密度的偏差值, n為測量的總次數。

  一般電影膠片的RMS顆粒度在5與15之間(最低為3.5,最高不超過20),數字越小,顆粒越細。有的高感光度黑白負片的顆粒度為15(顆粒較粗);彩色正片5254和黑白正片的顆粒度為9;Ⅱ型彩色負片的顆粒度為5。

  乳劑中溴化銀晶體的大小與顆粒度有直接的關系。一般地說,高感光度乳劑的顆粒要粗些,這是由於大晶體受光照射面大,顯影後形成的密度也較高。顯影條件對顆粒度也有一定的影響。顯影液的成分、顯影溫度、顯影γ值與密度以及加工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幹燥條件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顆粒度。

  大多數黑白膠片的顆粒度隨著密度的上升而增大,因此,曝光過度,對黑白影像的顆粒度有不良的影響。彩色膠片的顆粒度不隨密度上升而加大,在高密度處其顆粒度反而有所下降。無論是黑白片或彩色片,它們的顆粒度都隨顯影γ值的提高而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