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是亞洲西部的一個文明古國,西元前3000~前2000年這裏就產生瞭迦南文化。當時曾使用米茲瑪爾笛、達拉佈卡鼓、達夫鼓以及用羊角製成的號等多種樂器。在以後歷史年代,敘利亞受到古希臘、羅馬音樂文化的影響,但作為阿拉伯國傢之一,現今的敘利亞音樂是以伊斯蘭音樂為其傳統的。

  伊斯蘭教興起前,敘利亞是東羅馬帝國的一個省。受基督教文化薰陶,教會音樂異常發達。7世紀,阿拉伯帝國征服敘利亞。661年伍麥葉王朝把阿拉伯帝國的中心從麥地地那遷到大馬士革。敘利亞居民大多改信伊斯蘭教,大批阿拉伯歌唱傢和音樂理論傢匯集大馬士革,促進瞭敘利亞音樂的伊斯蘭化。8~9世紀,敘利亞的音樂事業欣欣向榮,宮廷裡擁有眾多的男女職業歌手,此外還有來自波斯、希臘等國的歌唱傢、詩人。當時女歌手阿紮·梅拉最負盛名,許多名歌手出自她的門下。16~19世紀上半葉,在奧斯曼帝國時期,敘利亞民族音樂一度陷於停滯和衰退,除一些民歌及用樂器伴奏的短詩頌唱外,不少傳統樂曲失傳。19世紀下半葉,隨著奧斯曼帝國勢力的衰退,敘利亞掀起瞭文藝復興運動,音樂生活重新活躍起來。近現代的敘利亞音樂傢在繼承阿拉伯音樂傳統的基礎上,汲取瞭土耳其音樂的某些因素,創作出獨具特色的敘利亞民族音樂。1946年獨立後,敘利亞創立瞭東方音樂研究所和阿拉伯音樂學院,為發掘和整理民族音樂遺產采取瞭積極措施,特別在對本國穆瓦沙哈詩歌的挖掘整理上取得瞭可喜的成績。現代敘利亞音樂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基督教教會音樂 敘利亞曾是最早皈依基督教的國傢之一,也是基督教贊美詩的發源地,其教會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曾影響瞭中世紀歐洲的宗教音樂。它使用的8種調式與拜占廷教會音樂及天主教聖樂的8種調式相似,現代敘利亞教會音樂受阿拉伯音樂和土耳其音樂的影響,多使用復合節拍(如娺和婰的復合),基本上是單音音樂。相同體裁的唱詩往往使用同一調式。其主要體裁有禮拜歌曲、應答式贊美詩、經文歌、短聖歌和贊美歌等。一些贊美詩應用瞭阿拉伯穆瓦沙哈詩的格律。

  古典音樂和民間音樂 其音階、調式和節奏等與其他阿拉伯國傢相似,作為調式和即興演奏規范的瑪卡姆是音樂創作的基礎。傳統樂曲有穆瓦沙哈、瓦斯拉赫、巴什拉夫、薩馬伊、宰賈勒;伊斯蘭教音樂有招禱歌、雙節歌(開齋節和宰牲節)、古蘭經吟詠等。流行較多的民歌有阿塔巴、穆拉巴、穆撒曼以及20世紀初流傳下來的“巴亨啊!巴亨”(巴亨為亞伯拉罕的昵稱)等。民間舞曲主要有戴別克,劍盾戰鬥舞和薩瑪哈等。常用樂器有弦鳴樂器坦佈拉、卡儂、烏德、拉巴卜、交茲;膜鳴樂器塔卜勒、達夫、納加拉、達拉佈卡;氣鳴樂器納伊和祖爾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