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以來,在3次抗英戰爭中,阿富汗以英雄事蹟、勇敢無畏的鬥爭故事為題材的民間詩歌及口頭文學作品大量湧現,這些詩歌與對唱成為戲劇的雛型。印度等國的戲劇與電影的出現,從另一個側面影響瞭阿富汗的作傢,使他們開始嘗試戲劇文學創作。大約從20世紀20年代起正式出現劇本。

  1919年阿曼努拉國王繼位後,政治氣氛比較自由,作傢創作的劇本能夠在公開場合演出,因而先後有一些劇本問世。但其內容情節往往與當時流行的小說和故事近似,有些劇作作就是作傢根據自己的小說改編的,如著名作傢與歷史學傢哈比比(1909~?) 於20世紀30年代初創作的《新婚之夜》一劇,就是從他的同名小說改編而來,劇本描寫在抗英戰爭初期,一對新婚夫婦雙雙將自己年輕的生命獻給瞭祖國獨立的事業。劇本的語言比小說原著樸素動人,劇中還插進瞭民間短體詩歌,由劇中人以其原有的曲調吟詠、對唱。劇中人物的對白間雜對唱,使劇作富有民間曲藝的色彩。這一時期,還出現瞭一些支持改良運動、反對封建宗教勢力的劇作,但遭到宗教上層和封建貴族的強烈反對。

  1933年查希爾國王繼位後,在封建宗教勢力與具有先進思想的知識分子之間采取調和與妥協的政策,給予文學創作以較大的自由。因此,自20世紀中期以後,又相繼出現瞭一批反抗封建壓迫、歌頌男女愛情和反對包辦婚姻的作品。但總的說來,戲劇的發展多半還隻是停留在劇本的創作上,由於受到種種條件的限制,又缺少專業戲劇團體,因此公開演出很少。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學生劇團曾公開演出過一些追求愛情自由的話劇,但影響不大。

  在現代阿富汗知名作傢中,帕日瓦克(1904~  )的戲劇作品《會說話的盧比》,內容主要是反對封建剝削及高利貸;貝納沃(1917~1985)創作的劇本《忙於何事?》揭露某些政府官員的腐敗墮落;穆罕默德·丁·日瓦克(1918~  )的《蔗糖》描寫一個佃農的故事;阿曼努拉·西拉卜(1935~1976)的《茅屋寒士》、《社會蛆蟲》、《遺產》等,表現瞭不滿社會現實、主張平等自由的進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