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阿達莫夫

  法國荒誕派戲劇奠基人之一。1908年8月23日生於俄國高加索石油資本豪富之傢,在巴庫度過童年。1914年逃避戰亂,全傢遷居瑞士;1924年定居巴黎,完成學業。20歲時,因戀愛受挫,撲在汽車下自殺未遂。1941年,曾曾被投降賣國的維希政府在阿爾傑雷斯集中營囚禁一年。1945年主持《新時》雜志。精神分析式的《自白》(1938~1943),表露瞭他最隱秘的思緒──人生中的離棄之感。1947年,受到J.A.斯特林堡劇作的啟發,寫出《徒有其表》一劇,其後主要精力即用於劇作,1970年3月16日死於巴黎。

  阿達莫夫的戲劇,深受法國現代戲劇理論傢An.阿爾托及德國表現派戲劇的影響,一開始就帶有顯明的個人色彩。早期劇作有《徒有其表》、《進犯》(1950)、《大小演習》(1950)等。《徒有其表》寫一個名叫李莉的女子處於四個男人軌跡的交叉點上,誰都想得到她而誰都得不到。他們之間也交談,也跳舞,但隻是徒有其表的交流,徒有其表的歡快,熱鬧過後,依然是悲苦與孤獨。《進犯》,寫一作傢死後散亂的遺稿侵占瞭整個房間,以喻無處不存在的混亂狀態。《大小演習》,是關於無法成全的愛導致死亡的故事。劇中人物沒有個性特征,他們受到各種外力的迫害,轉而又迫害別人。作者著意於表現人的內心痛苦,用戲劇的可視形象揭示足以釀成慘禍的“潛在內容”。人物的語言,大多空空洞洞,沒有思想內容,表示人與人之間不可能真正交流。1951年寫的《塔拉納教授》,與上述劇作不同之處是人物有名有姓,有故事發生地點。塔拉納教授向往著美妙的存在,面臨的卻是平庸的現實,想象和現實的隔裂,結果仍是孤苦虛無。

  阿達莫夫在1954年曾說,他“對精神分析劇已感到膩煩。在我心目中,B.佈萊希特取代瞭斯特林堡,認識到需要一種批判的寫實的戲劇。所謂寫實,就是從現實中汲取令人駭然的素材。”於是開始瞭他第二時期的社會介入劇創作。作品中《彈子球機器》(1954)是對工業社會的批判,人不僅在工作中受資本主義制度鉗制,連休息也擺脫不掉它的控制。《保羅-保利》(1956)是對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法國社會的所謂鼎盛時期的嘲諷。《七一年春天》(1961)表現巴黎公社事跡,有的評論傢稱之為“文獻戲劇”。

  1962年寫的《剩貨》,可謂前期精神分析劇與後期社會介入劇的結合。劇本表現人在社會裡的失落感,認為自己在別人眼裡隻是“剩貨”而已。極而言之,阿達莫夫的全部戲劇,便是表現離棄、多餘情緒的戲劇。

  阿達莫夫的劇作,大都是圖解思想,結構松散,沒有情節,沒有人物心理刻畫,但觸及瞭人在社會裡的生存狀況。他的劇本較少有對人的溫情,不像S.貝克特和E.尤內斯庫不時發出幽默的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