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40年代俄羅斯文學中一個流派,形成於1842至1845年間。最初是反動文人佈林加林對一批師法果戈理的青年作者的貶稱,後經別林斯基反復闡述,成為俄羅斯早期現實主義派的別名。其重要陣地為《祖國紀事》和《現代人》兩雜誌,以及涅克拉索夫編輯的叢刊《彼得堡風貌素描》(1845)和《彼得堡文集》(1846)。

  自然派遵照果戈理的創作方向,極力忠於自然(現實),無情地揭開社會的黑幕,在題材民主化和語言大眾化方面也取得瞭新的成就就。他們站在當時“俄羅斯文學的最前哨”(別林斯基),抨擊農奴制度(格裡戈羅維奇的《鄉村》和《苦命人安東》、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同情小人物的不幸遭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謝德林的《錯綜復雜的事件》),揭示都市文明的陰暗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雙重人格》、涅克拉索夫和達裡的特寫),嘲笑官僚(涅克拉索夫的詩),描寫貴族的生活和風習(赫爾岑的《一個青年人的札記》、岡察洛夫的《平凡的故事》),刻畫“多餘人”的形象(赫爾岑的《誰之罪?》、屠格涅夫的《多餘人日記》),號召婦女解放(赫爾岑的《偷東西的喜鵲》、德魯日寧的《波林卡·薩克斯》)。

  40年代上半期,自然派作傢的人數還不多,主要使用特寫的體裁。下半期隊伍擴大,佳篇相繼問世,在短短數年間掀起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創作高潮,小說在其中占壓倒優勢。

  自然派原是一個以別林斯基為中心、以反農奴制為共同思想基礎的派別,包括一大批具有各種世界觀的作傢。1848年別林斯基逝世後,隨著政局的逆轉,內部逐漸露出分化的征兆,到50年代後期,由於在農奴制改革的方法和途徑問題上意見分歧,更演變成為互相對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自由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