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現代南方作傢組成的一個鬆散的文化團體,又稱“逃亡者派”。

  1915年,一些與田納西州納什維爾鎮範德比爾特大學有關的文化人常常聚會討論文學及哲學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集會曾一度中斷,1919年重又恢復。范德比爾特大學教師、詩人約翰·克羅·蘭塞姆成為這一活動的實際領導者,他的周圍聚集瞭一批有才華的年輕人,如詩人羅伯特·潘·華倫、阿倫·泰特、唐納德·大衛森以及小說傢安德魯·納爾遜·萊特爾、詩人莫裡爾·莫爾等。1922至11925年,他們出版瞭有影響的小型文藝雜志《逃亡者》,它所發表的重要的文章後來收輯成為《逃亡者文選》(1928)。“逃亡者派”一詞即由此而來。

  “逃亡者”們提倡維護南方傳統的文學地方主義,成為“南方文藝復興”的一支中堅力量。1930年,以“逃亡者派”為主體的12個南方作傢,其中有蘭塞姆、華倫、泰特以及詩人約翰·弗萊徹、劇作傢斯塔克·揚格等人,撰寫的專題論文集《我要表明我的態度》出版。這部被看作“重農派”宣言的著作在社會上引起瞭不小的反響。這些文章的主旨都是以南方農業社會為尺度來評價、批判現代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他們認為人是一種局限性極大的、難免造成過失的生物,強調人對上帝和大自然的依賴,強調傢庭、社會以及歷史傳統的重要性。他們從以實現“完整的人”為目標的人道主義理想出發,力圖說明舊南方莊園制農業社會是能夠使人全面地、健康地發展的“有機的”社會;而北方的現代工業社會則是“刺激與蕭條”交替出現的“弱肉強食的投機園地”,它是造成可怕的混亂和非人化現象的根源。

  《我要表明我的態度》一書並非政治綱領或經濟學論著,而是文學傢對人的本質和對合理的社會形態的思索和探討。他們筆下的舊南方歸根結底是一種文學想象,是與資本主義現實相對立的虛構的牧歌世界。他們的社會理想也因而帶有保守的色彩。繼《我要表明我的態度》之後,阿倫·泰特等人編輯出版瞭“重農派”的第二部論文集《誰占有美國?》(1936)。

  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重農思想對美國南方知識分子影響極大。這種思想不僅貫穿在蘭塞姆、戴維森、泰特、華倫等人的作品中,在威廉·福克納、卡羅琳·戈登、萊特爾以至尤多拉·韋爾蒂等人的小說中也有鮮明的體現,一時形成瞭一股很有聲勢的文化潮流,以致有“重農運動”之稱。

  1935年,華倫與克林斯·佈魯克斯共同創辦瞭《南方評論》,1939年蘭塞姆創辦瞭《肯庸評論》,這些雜志便成為“重農派”作傢重要的活動陣地。美國現代重要的文藝批評流派“新批評派”就是圍繞著這些刊物形成的。“新批評派”中的不少成員也都是“重農派”的核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