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賀直哉

  日本作傢。1883年2月20日生於宮城縣,祖父是相馬藩府的傢臣。3歲即隨父母上京,開始受貴族子弟式的教育。18歲從學於宗教傢內村鑑三,21歲入學習院高等科,有志於文學創作。1904年發表處女作《菜花與少女》。1906年年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英文系,兩年後轉國文學科,中途輟學。與武者小路實篤、木下利玄共同創辦傳閱雜志《望野》。創作短篇小說《某晨》、《到網走去》,向《帝國文學》投稿被退回。繼續創作《速夫之妹》、《荒娟》等小說。1910年,與有島武郎、有島生馬、武者小路實篤、木下利玄等共同創辦《白樺》雜志。圍繞於這個刊物的一些年輕作傢與美術傢,對當時主張純客觀主義的自然主義文藝思潮不滿,要求肯定積極的人性,主張尊重個性,發揮人的意志的作用,提倡人道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文學,形成“白樺”一派。

  志賀為“白樺派”代表作傢之一。1910年發表曾被《帝國文學》退稿的《到網走去》與新作《剃刀》,1912年發表短篇小說《克羅諦思日記》,顯示他出眾的才華,為文藝界矚目。1917年發表的著名中篇小說《和解》,寫他立志於文學與父親發生沖突而終於得到和解的經歷。作者從此進入創作旺盛時期。《在城崎》(1917)、《佐佐木的場合》、《好人物夫婦》(1917)等名著,以及歷史小說《赤西蠣太》(1917)相繼問世。

  從1921年開始,著手寫他生平唯一的長篇小說《暗夜行路》,歷時15年之久,於1937年完成。這是他的代表作,寫一個孤獨的知識分子在不幸的生活中與思想苦悶的道路上探索的歷程。主人公時任謙作是祖父和母親的私生子,在兄弟間一直遭受歧視,在母親死後,他與祖父及其年輕的妾共同過著寂寞的生活。為立志從事文學事業與父親發生沖突,婚後又發現妻子不忠,便獨自流浪,最後在旅途中病倒。妻子趕到時,隻見病床上的丈夫睜開柔和而充滿愛情的眼睛。

  志賀直哉於1918年經過短暫停頓後,重新執筆,以創作上新的成就,蜚聲於大正文壇,被稱為新現實主義的第一人。他對人性作深邃的觀察,對於庸俗與虛偽有驚人的敏感與強烈的憎惡。他具有理想主義的熱情。1917年的中篇小說《好人物夫婦》,表現瞭他心境的轉移,從生氣蓬勃與激越的性格轉變為蒼勁沉著的態度。

  志賀的作品大多從自己及和自己有直接關系的生活中取材,是現代日本文學中從自我經驗中取材最多的作傢。在創作方法上的現實主義的精神,對同時代的日本作傢有深刻的影響。

  志賀一向關心社會事務,在政治上和文學上表現堅貞不屈。早年關懷足尾礦工中毒事件,同情小林多喜二的犧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他保持沉默,以示對侵略戰爭的抗議。後期的作品還有《萬歷紅瓷瓶》(1933)、《臺風》(1934)、《早春的旅行》(1941)、《寂寞的一生》(1941)以及戰後創作的《灰色的月亮》和《被腐蝕的友情》等。1971年10月21日逝世。

志賀直哉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