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李朝詩人。字季涵,號松江。1537年1月17日生於漢城(今首爾)。父親鄭惟沈曾任敦甯府判官,當他9歲時在統治階級內部發生的“乙巳士禍”中被流放。15歲師從著名學者金麟厚和奇大升,得以受到良好教育。後又和名儒李滉、成渾交遊,結為忘年友。26歲文科及第,歷任禮曹判書、大司憲和左、右議政,位居宰輔。時黨爭激烈,多次遭降職、罷官、流放。1591年最後一次被流放,至壬辰戰爭爆發才被放回。接著,由平壤隨從宣祖至義州避亂。出使過中國請援。以後以體察使留駐江華島,15594年2月7日去世。

  鄭澈政治上的波折,直接影響著他的創作。他著有《關東別曲》、《思美人曲》和《續思美人曲》等國語歌辭。《關東別曲》是一首長篇寫景詩,也是鄭澈的主要代表作品。其中以細膩的筆觸,生動的語言,描繪風景勝地關東八景和金剛山的綺麗風光,敘述古跡、逸話,使人聽其曲,觀其辭,如同親臨其境。《思美人曲》和《續思美人曲》描寫女子思戀情人。她傾吐著衷腸,表白對愛情的忠貞;季節上的每一變化,都能在她心理上引起種種波動,更添一層愁人的懸念。一般認為這兩首歌辭的原意並非寫愛情,而是寄托作者在失意時懷戀君主的思想。但是,打動人們心靈的,卻恰恰是那些對愛情的描寫。兩篇作品一直作為愛情詩長期在人們中流傳。這對當時統治詩壇的道學詩歌是大膽的挑戰。17世紀著名小說傢金萬重在《西浦漫筆》中說:“松江關東別曲、前後思美人歌,乃我東之離騷。”又說:“自古海左真文章,隻此三篇。”鄭澈對發展國語文學作出瞭重要貢獻。他不僅堅持使用朝鮮文字寫作,而且大量采用群眾的生活語言入詩。這是他的歌辭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他還寫瞭大量的時調和一些出色的漢詩,不少是表現他愛國主義思想的。有國語詩歌集《松江歌辭》和漢文文集《松江集》傳世。

  

參考書目

 《古典作傢論》(1),平壤,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