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伊文思

  荷蘭紀錄片導演。1898年11月18日生於奈梅亨,1989年6月28日卒於巴黎。1927年創辦荷蘭第一傢電影俱樂部“電影-聯盟”。他進入電影界時,正值先鋒派電影興起之時,受這一思潮的影響,他先後在阿姆斯特丹和巴黎拍攝攝瞭《對運動的研究》(1928)、《橋》(1928)和《雨》(1929)。1930年應荷蘭建築總工會之邀,拍攝瞭一些以建築工程為主題的紀錄片,同時,攝制瞭表現荷蘭人民填海造田的著名紀錄片《須德海》(1930)。此後,伊文思往來於歐美許多國傢之間,拍攝瞭一系列進步影片,如反映機械化勞動對工人神經損傷的《工業交響曲》(1931)、應國際化學處理木材協會之邀拍的《木餾油》(1931)、歌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英雄之歌》(1932)、表現比利時博裡納日煤礦工人大罷工的《博裡納日》(1933)、與美國作傢海明威等人一起攝制的反映西班牙內戰的《西班牙的土地》(1937)、紀錄中國人民奮起抗戰的《四萬萬人民》(1938)以及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片《警報》(1943)、《認識你的敵人:日本》等。1946年因拍攝澳大利亞碼頭工人拒絕為荷蘭船隻裝卸武器的紀錄片《印度尼西亞在呼喚》而被荷蘭政府禁止進出荷蘭,直到1966年,這項禁令才被解除。

  1947~1952年,他在東歐各國拍攝反映新生社會主義國傢的影片《最初的年代》、《和平一定在全世界勝利》、《世界青年聯歡節》、《華沙-柏林-佈拉格和平賽車》等。1954年拍攝瞭以密西西比河、長江、恒河、伏爾加河、尼羅河、亞馬遜河為背景的《激流之歌》。1955年又拍攝瞭反映巴西、中國、法國、意大利、蘇聯5 國婦女生活的《五支歌》。此後,伊文思又先後在法國、意大利、馬裡、古巴、越南等國拍攝瞭一系列紀錄片,如《塞納河畔》(1957)、《明天在南圭拉》(1960)、《旅行日記》(1961)、《天空、土地》(1965)等。

  1958~1987年之間伊文思10餘次訪問中國,並先後擔任過中國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和文化部的顧問,在培養中國新聞紀錄影片創作人材的同時,拍攝瞭《早春》(1958)和系列片《愚公移山》(1976)。

  伊文思在世界各地拍攝影片,有“飛翔的荷蘭人”之稱。1955年獲世界和平獎,1978年獲英國皇傢藝術學院榮譽博士,1986年法國政府向他頒發榮譽軍團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