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9至1580年出版的反映印第安阿勞加族人反抗入侵者鬥爭的《阿勞加納》是第一部記載智利歷史事件的史詩。1596年另一部長詩《阿勞科的征服》問世,作者佩德羅·德·奧尼亞(1570~1643)生於智利。他在作品中謳歌西班牙殖民者的勳業,貶低阿勞加族的起義領袖。

  1863年出版的敘事詩《愉快的俘虜生活》,作者法蘭西斯科·努涅斯·德·皮內達·伊·巴斯庫尼安(1607~1680)是一個西班牙士兵的兒子,曾被阿勞加人俘虜。作品描描寫阿勞加人的性格與生活習慣以及作者6個月的俘虜生活。

  18世紀末,智利出現瞭弗朗西斯科·洛佩斯、洛倫索·穆希卡和曼努埃爾·奧泰薩等抒情詩人。洛佩斯的詩作《致患天花病的失去美麗的妹妹》,曾風行一時。

  獨立戰爭時期,出現瞭3位著名的詩人和作傢:愛國詩人卡米洛·恩裡克斯(1769~1825),因參加民族獨立運動曾被捕入獄,他的代表作是《愛國歌》。安東尼奧·何塞·德·伊裡薩裡(1786~1868),出生於危地馬拉,積極參加智利民族獨立運動,代表作有詩集《諷刺與戲謔的詩》、自傳體小說《流浪的基督教徒》。女詩人梅爾塞德斯·馬林·德·索拉爾(1804~1866),是婦女教育的倡導者,精通樂理,其詩歌富於音樂感,代表作是《波塔萊斯葬歌》。

  共和國時期,智利邀請或接納瞭一些外國文學傢,其中較重要的有:委內瑞拉的安德烈斯·貝略(1781~1865),他應邀於1829年到智利從事外交與教育工作,創辦《阿勞加》雜志,對培養智利青年一代文學傢作出瞭貢獻;西班牙文學傢何塞·華金·德·莫拉 (1783~1864) ,在智利政治避難期間創辦《智利信使》報,宣傳資產階級進步思想,對1842年的文學運動頗有影響;阿根廷著名作傢和思想傢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兩次到智利政治避難,以瓦爾帕萊索的《信使報》為據點,與貝略展開一場論戰,論爭涉及語言、文學和教育制度等方面,最後以薩米恩托說服貝略的學生何塞·維多裡諾·拉斯塔裡亞(1817~1888)而告終。這場論爭對智利的思想界與文學界影響深遠。參加論戰的智利青年作傢於1842年成立文學團體,同時在聖地亞哥與各地創辦多種文學刊物,決心開創民族文學。他們統稱為“四二年一代”,主要人物有何塞·華金·巴列霍(1809~1858,筆名“霍塔維切”),薩爾瓦多·聖富恩特斯 (1817~1860),曼努埃爾·安東尼奧·托科納爾(1817~1867)和弗朗西斯科·比爾瓦奧(1823~1864)等。其中拉斯塔裡亞創作瞭一些反映智利社會的短篇小說,如《乞丐》(1843)和《一個女瘋子的日記》(1875),含蓄地抨擊瞭社會的冷酷和黑暗。他的長篇小說《今昔》(1885)是一部自傳體的作品,在智利文學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1842年文學運動後,浪漫主義與風俗主義詩歌頗為流行。帶有浪漫主義傾向的詩人有新詩的倡導者歐塞維奧·利略(1826~1910),1845年受政府委托創作國歌,歌詞沿用至今;吉列爾莫·佈萊斯特·加納(1829~1905),受西歐浪漫主義流派的影響頗深,作品充滿生離死別的痛苦與哀傷,也是智利十四行詩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是《您的和聲》;吉列爾莫·馬塔(1829~1899),多產詩人,提倡改革和進步,重視哲學和科學,作品受雨果和海涅的影響,題材多樣,富於哲理性,他的《邪惡的故事》和《神秘的女人》兩首詩曾遭保守派的攻擊;何塞·安東尼奧·索菲亞(1843~1886),作品在智利和哥倫比亞流行較廣,感情真摯,想象力強,詩韻和節奏富有音樂性,代表作是《我母親的信》。

  風俗主義詩人中比較著名的是何塞┋薩皮奧拉(1802~1885)和維森特·佩雷斯·羅薩萊斯(1807~1886)。前者的代表作《三十年回憶錄》是一部詩歌體的地方志,後者的代表作《過去的回憶》記述作者在美國西部的生活情景。

  小說方面,以阿爾維托·佈萊斯特·加納(1830~1920)為代表的現實主義作傢崛起。佈萊斯特·加納受到法國巴爾紮克和斯丹達爾的影響,以文學為社會的鏡子,反映瞭獨立戰爭後到19世紀末智利社會的種種變化,為智利的現實主義小說奠定瞭基礎,重要作品有《馬丁·裡瓦斯》(1862)、《在光復時期》(1897)、《愛情的數學》(1860)、《一個傻瓜的理想》(1863)、《移居者》(1904)。丹涅爾·巴羅斯·格雷斯(1834~1904)的作品以歷史題材為主,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被稱為“小百科全書”,代表作是《孤兒》和《政治文學學院》。

聶魯達的長詩《西班牙在心中》

  現實主義作傢中還有以愛國小說聞名的維森特·格雷斯(1847~1909),擅長描寫獨立戰爭場景的路易斯·奧雷戈·盧科(1866~1943),以鄉土特色與諷刺聞名的曼努埃爾·奧爾蒂斯(1870~1945)等。20世紀初出現瞭一批受現代主義詩歌運動影響的詩人,主要的有佩德羅·安東尼奧·貢薩萊斯(1863~1903),作品在形式上受現代主義影響,但內容註重社會實際。他擅長以淒涼傷感的筆觸描繪歷史事件,代表作是詩集《節奏》。胡利奧·比庫尼亞·西富恩特斯(1865~1936)的詩形式上受民間歌謠的影響,文字上受希臘古典文學的影響,風格上受魯文·達裡奧影響,代表作是詩集《秋天的收獲》。安東尼奧·博爾克斯·索拉爾(1874~1938)以現代主義的表現手法寫作,沉湎於對大自然的描繪和幻想,代表作是《孤星的神話》。薩穆埃爾·阿·利略受現代主義影響,以寫敘事詩為主,歌頌戰爭中的英雄人物和海上的冒險事跡,代表作是以太平洋戰爭為題材的長詩《康塞普西翁》。

聶魯達的長詩《廣場上的死者》插圖

  後期現代主義詩人大多註重抒情詩,開始脫離現代主義詩歌的某些約束,其中較著名的詩人佩德羅·普拉多(1886~1952)的詩,以母愛和離別為主題;他晚年被公認為十四行詩最優秀的代表,代表作是《被遺棄的房子》。馬裡亞·蒙韋爾(1897~1936),作品抒情性強,感情真摯,但過於柔弱,在韻律和節奏方面現代主義的風格較為突出,代表作是《最後的詩》。

  20世紀20年代,現代主義詩歌衰落之後,智利出現瞭幾位有獨創性的詩人,其中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1889~1957)和巴勃羅·聶魯達(1904~1973)最為重要,對整個拉丁美洲的詩歌產生瞭影響。

  米斯特拉爾原名盧西拉·戈多伊·阿爾卡亞加,其前期作品大多寫個人愛情的悲劇,情調感傷,有泛神論觀點;後期詩作洋溢著人道主義精神,為猶太民族的命運悲嘆,憐憫孤苦伶仃的兒童。因為“她那富於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為整個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她於194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重要詩集有《死的十四行詩》、《有刺的樹》和《葡萄壓榨機》等。

  聶魯達原名內夫塔利·裡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他繼承西班牙民族詩歌的傳統,接受法國現代派詩人的影響,吸收智利民間詩歌的特色,並學習瞭惠特曼自由詩的體裁,形成瞭自己的創作風格。因為“他的詩作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復蘇瞭一個大陸的命運和夢想”,於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重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詩和一支絕望的歌》、《西班牙在心中》、《英雄事業的贊歌》和《詩歌總集》、《要素之歌》等。

  其他詩人還有:維森特·維多夫羅(1893~1948),“創造主義”詩歌流派的創始人。他反對詩歌的一切傳統,主張詩歌即是“絕對的創造”。他的創作實踐證明他的理論並不實際,作品走上瞭極端形式主義的道路,因而被稱作“一個發表瞭許多文學宣言而著名的詩人”,主要作品有《亞當》、《逆風》等。巴勃羅·德·羅卡(1894~  ),原名卡洛斯·迪亞斯·洛約拉,受歐洲先鋒派影響較深,以寫政治詩為主,與聶魯達齊名,同屬左派詩人,被稱作智利詩壇的一對巴勃羅,曾任智利作傢工會主席,1965年獲國傢文學獎,代表作是《五首紅色的歌》。安赫爾·克魯查加·聖馬裡亞(1893~ ),傾向於象征主義的詩人,他的作品歌頌祖國,歌頌祖國的歷史,贊美未來和田園風光,1948年獲國傢文學獎,代表作是《看不見的城市》。尼卡諾爾·帕拉(1914~ ),詩風新奇獨特,力圖擺脫一切傳統和外來影響,尤其反對歐化,作品充滿俗語和口語,接近民歌,代表作是《詩歌與反詩歌》,被稱為“反詩歌”派。貢薩洛·羅哈斯(1917~  ),作品以愛情與死亡為題材,反映社會問題。奧斯卡爾·卡斯特羅(1910~1947),作品感情奔放而細膩,借田園風光和樹木花鳥抒發情思。

  智利現代小說的發展也趨於多種流派和多種風格。繼承佈萊斯特·加納的現實主義傳統的作傢仍然很多,其中著名的有華金·愛德華茲·貝略(1887~1967),傾向於自然主義,作品的題材多是城市的貧民生活,通過對下層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社會的不公平,抨擊貴族、政客和神父,重要長篇小說有《貧民》和《無用的人》等。曼努埃爾·羅哈斯(1896~1973)也擅長描繪下層人民的生活,長篇小說《賊的兒子》被認為是描繪下層社會最深刻和最生動的一部作品,他於1937年被選為全國作傢協會主席,1957年獲國傢文學獎。

  在短篇小說方面作出突出貢獻的有巴爾多梅羅·利略(1867~1923),作品主要描寫礦工生活、海上生活和風土人情,有短篇集《土地下》、《太陽下》、《民間故事》和《寶藏及其他海的故事》。馬裡亞諾·拉托雷(1886~1955),以描繪農村和山區風光見長,作品往往忽視人物的塑造,散文性較強,重要作品有《人與狐貍》(1937)和《鳥島》(1955)等。

  以描寫變態心理而著名的小說傢愛德華多·巴裡奧斯(1884~1963)也值得一提,他的作品大多以智利中產階級的生活為題材,通過對他們心理變態的描繪,揭示社會問題,重要作品有《為愛情而發瘋的孩子》和《驢子兄弟》等。此外,後期現代主義詩人佩德羅·普拉多也寫哲理小說,作品通過對一般事件的引申,總結出人生的哲理,主要有《一個鄉村的法官》和《阿爾西諾》。

  當代重要的小說傢是何塞·多諾索(1924~  ),初期作品極力模仿西班牙作傢巴列—因克蘭的風格,象征性強,並帶有自然主義色彩;後期作品涉及社會道德問題,往往將虛幻和現實溶在一起,對社會進行諷刺,重要作品有《加冕》、《別墅》等。

  當代較有影響的小說傢還有:帶有自然主義傾向的尼科梅德斯·古斯曼(1914~  ),超現實主義女作傢馬裡亞·路易莎·博姆巴爾(1910~1980),傾向新現實主義的胡安·戈多伊(1911~  ),描寫礦工生活的小說傢貢薩洛·德拉戈(1906~  ),帶有宿命論觀點的女作傢馬爾塔·佈魯內特(1901~1967)等。

  

參考書目

 Hugo Montes y Julio Orlandi, Historia de la literatura chilena,Santiago,1955.